|分章阅读79-80
作者:水蜜筱桃      更新:2021-02-07 04:13      字数:9430
  正文 阙七十九:要塞险关
  更新时间:2008-10-14 23:08:28 本章字数:4639
  一路上,除了晚上会找客栈投宿之外,白天都是马不停蹄地赶路。有的时候,到了人烟稀少的地方,就停在路边休息,到了人多的地方,就买足食物,备足水,然后接着上路。
  西北的地势不同于东南方,所以村落城市的分布自然也大大不一样。东部,比如扬州大多都是平原之地,民宅客栈鳞次栉比,而甘肃则不一样,有的时候就算走上一天一夜,也未必能见上炊烟升起。就算偶尔有个村落,也只是三四户人家。不过,西北的民风很好,也很热情好客,可能是从此路过的人本来就比较少吧,他们对杨菲儿他们都非常热情,经常送水送粮于他们。尽管近年来水灾连连,但是这一带的百姓离黄河较远,加之他们自己又是自给自足,也算是生活无忧了吧。
  大约过了四天,他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兰州府。正当他们兴高采烈地去拜访镇西王朱常沐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大家都愿知道的消息:镇西王并不在兰州。
  杨菲儿说他们是镇西王的朋友,有事来想他求助。
  王府的管家见杨菲儿等人诚恳,便说:"你们来的真不是时候,王爷已经去嘉峪关守城去了。"
  楚天昭问道:"边关有事发生吗?"
  管家说道:"看来你们还真是不知道。你们来的路上是不是已经看见有许多流民了啊?"
  "是啊,听说是黄河决堤,淹没了许多房屋田地。"杨菲儿说道。
  "北边的瓦剌听说我们这又发洪水了,觉得有机可趁,便派兵攻打嘉峪关。文书八百里紧急传到王爷这,王爷看完之后就上马去嘉峪关了。"
  楚天昭问道:"那甘肃那么多难民,他就不管了吗?"
  管家叹道:"哪能管那么多啊。这黄河每过几年都要来一次洪水,这是天理循环。王爷将多年来屯下的粮食,一半拨给了难民,一半拉到嘉峪关前线去了。接下来,就要百姓自己了,我们也没有办法。王爷说,现在是国难,两者不能兼顾,应该先将瓦剌击退,然后再想办法救援难民。不然,嘉峪关要是被瓦剌攻破了,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苦了。"
  楚天昭有点生气道:"他不会向附近的府君借一些粮食吗?还有,黄河还在继续泛滥,如果可以加以堵塞或疏导,不是可以减轻灾情了嘛?"
  管家闻言怒道:"你是何人?竟敢质问我家王爷?"
  杨菲儿打圆场道:"这位大伯请勿见怪,我大哥因为见到百姓如此困苦,而不见官府援助,所以言语有些过激,希望你能原谅。"
  "哎……不怪他。王爷已经向周围的府君全借遍了,可是他们却说他们的府君也遭到了洪水,没有多余的粮草借过我们。何况,朝廷没有文书和圣旨下来,他们也不敢擅自借粮。"忠臣出忠仆,这位管家也是个有良知的人。
  杨菲儿说道:"大伯,从这到嘉峪关,需要多少时间呢?"
  "快的话,三天就可以到了,"管家看了看他们的马车,又说道:"要是坐马车,晚上需要休息的话,大概要五六天了。"
  杨菲儿谢过管家,便回到马车对皇上他们说:"镇西王去嘉峪关守城了,从这到那,大概五六天的行程,我们事不宜迟,就现在上路吧。"
  皇上迟疑了一下,便点了点头。
  镇西王的部队驻扎在嘉峪关城。关于嘉峪关倒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
  明初,太祖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裏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
  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
  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均的兵士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裏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当时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
  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盖山,那果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於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是由于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以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台夺目耀眼的光芒。
  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台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台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
  这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足证明了一点,就是嘉峪关城是朝廷不容小瞧的地方。皇上要是想使自己的政权牢固,这些边关地区的将领是必须得拉拢的。
  一路打听着终于走到了天下雄关,远远望去,嘉峪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东西各有一门,上面各建有一座关楼,结构巧,气势雄伟。城墙四角各建一座箭楼,南北两面城墙上还各建一座敌楼。东西二门之外,连接关城各建一个瓮城,用以掩护内城。关城西面约二十米处,筑有一道砖包城墙,高度与关城相等,两端与南北两面的外城土墙相接,构成罗城。西罗城南北两端各建有一座箭楼,中为关门,门顶建有一座三层的关楼,上题"嘉峪关"三个大字。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重关重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构成坚固的防御堡垒。
  众人一边惊叹一边打算进城,结果被守城的将官拦住了。楚天昭问:"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将士大声道:"什么意思?有通关令牌没?有就拿出来,没有的统统靠边站。"
  众人皆一愣:难道进城还需要令牌?他们看着往来进出的人各自拿出一块土黄色的圆形铜片,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令"字。这下可为难了,这东西估计是人手一份吧,上哪去弄呢?
  楚天昭上前想求情给通融下,被士兵不耐烦的推开了。杨菲儿看的一清二楚,她想这些人是不是要钱呢,于是就拿出点银子走上前去,笑嘻嘻的道:"各位军爷辛苦了,一点心意,不成敬意啊,军爷收了喝点小酒吧。"一边说一边给他们塞银子。
  没想到这些人并不领钱,将杨菲儿的银子扔在递上,大声的呵斥道:"再不走在这纠缠小心把你们捉去坐牢。"
  杨菲儿边捡起银子边咒骂:"真是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旁边那士兵大怒,喝问道:"你说什么呢?不想活了啊?"旁边的士兵拉住他,使了个眼色。
  那士兵怒道:"如若不是镇西王军法严厉,我不将你们痛打一顿,还不快滚?"
  楚天昭拉着杨菲儿往回走。皇上和圆圆跟在身后,三人在路边的小摊坐下来吃点东西,一边商议如何进关。
  杨菲儿看了一眼那个门将,说道:"这个镇西王治兵还挺严的,刚才我想贿赂他们,倒差点被他们给抓了,呵呵……"
  楚天昭看着雄伟的嘉峪关,说道:"有这样的守将,这样的治军之道,甘肃无危矣,大明无危矣。"
  "我大明的守将若是都如皇叔一般,大明的江山那真是千秋万代无忧矣……"
  许久没有说过话的皇上,这时候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就热泪盈眶了。
  杨菲儿心道:怕你是还漏了一句话吧?若是大明的大臣若都是你皇叔一般忠诚,你也不会落得如此境地吧?
  杨菲儿现在对这个皇上几乎没有一点好感。本来算是敬他是个皇上,但是听了楚天昭说,他曾经有两次想自杀,直接导致杨菲儿对他彻底失望。但是,这个天下若是没有一个皇上,那么所有人都会争着来做这个天下之主。到时候,天下会更加乱,百姓的日子会更加困苦。杨菲儿现在想的就是尽快地将这个皇上复位,不想战事再起,生灵涂炭。
  圆圆说道:"要是我们没有令牌是不是真的进不了城了?进不了城,就见不到镇西王……"
  杨菲儿见圆圆忧愁的样子,知道她已经等不及了。这些日子以来,她受到的委屈,的确是他们之中最多的。
  杨菲儿说道:"那倒未必。守兵之所以如此紧张,还要盘查令牌,是不想有奸细溜进来。现在是非常时期,所以会这么做。只要战事结束,就可以进去了。"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等得住,可甘肃的难民等不住啊。他们可都等着救命的粮食啊。"楚天昭现在显然有些急不可耐了。
  这时杨菲儿看几个衣着华丽的客商走过来。好些乞丐赶忙上前乞讨,那些人生怕被乞丐弄脏了衣服,连躲带闪,顺便夹杂着拳脚,将乞丐打散。之后骂骂咧咧的向前方走去了。
  杨菲儿心生一计,偷偷的捅了一下楚天昭道:"楚大哥,机会来了。这次要麻烦你了,就那几个人,我看他们刚出关的时候都有通关令牌,咱们也做一回强盗吧。"
  楚天昭喜道:"我刚怎么没想到呢?好,那你们在这等着,前面有段山路,我猜那过往的人少,不如我就在那去等他们。"说着就要走。
  杨菲儿拉着他,给了他一块黑色的面巾,道:"等下千万不能让人看见你的脸,免生麻烦啊。"
  楚天昭把面巾踹在怀里,对皇上和陈圆圆说道:"你们稍等片刻,我办好事就回来。"
  圆圆担心的问杨菲儿:"菲儿姐,会不会出事啊?"
  杨菲儿大袖一挥,豪爽的道:"怎么可能,楚大哥那么好的功夫。咱就在这先喝茶吧,估计不出半个时辰他就回来了。"
  果不其然,等杨菲儿喝道第四杯茶的时候楚天昭满脸喜色的回来了。一来就高兴的道:"走吧,拿到了。"手里赫然是四块黄色的铜牌。
  杨菲儿笑道:"看我怎么说的,楚大哥办事,一向最为可靠了,走,咱们进城。"
  四人有说有笑的进城了,守城的士兵看他们不一会功夫拿着通关令牌来,不知道他们怎么拿到的,但是有令牌在手就为难不得,只能放他们进去。杨菲儿最后一个进去,对着几个士兵就是一顿鬼脸,惹得他们又好气又好笑。
  正文 阙八十:保境安民
  更新时间:2008-10-14 23:08:28 本章字数:4756
  嘉峪关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大漠无际,风云广浮,依黑山而凭祁连,带九泉而坐平川,城堡危耸,墩台接连,阻文殊之山口,隔黑山以绝壁。构巧设,绵绵千里,浑然天成也!
  城楼高将近二十米,一周也有几百米长。进了关口,他们慢慢的往嘉峪关城走去。不过七八里的路程,就到了城区。
  这里远远不及京城热闹,往来的行人也不是很多,偶尔见一些小商贩在街边摆摊,一个个晒的脸上冒油。不过见的最多的还是庞大的丐帮,这些人肩上抗个布袋子,手里拿棍子,或者是独身一人,或者携家带口,一个个面黄肌瘦,在城里乞讨。
  杨菲儿心道:怪不得金庸的小说中都将丐帮,称作"天下第一帮"呢。其实,这不仅是对丐帮威望的褒奖,更是对朝廷的绝大讽刺。试问,盛唐之时会有如此规模的要饭吗?照这么看来,若是能够做到天下没有一个乞丐,那么这个皇上可以称得上是至贤至圣的君主了。可惜,从古到今从未有过……
  不一会儿就打听到了镇西王的驻军处,楚天昭叫守门的侍卫去通报,就说故友来访。侍卫问道:"有名帖吗?"
  楚天昭摇摇头道:"没有。不过我们见到王爷自有分晓。"
  那侍卫道:"王爷一天军务缠身,哪有闲暇时间会客?再说你又没名帖,我怎么知道你是敌是友,万一你对王爷不利那可不坏了大事?你们还是趁早走吧。"
  楚天昭想了想,从怀里拿出一块牌子,正是他做侍卫长的时候用的令牌。他拿出来交给那侍卫,道:"你回去叫王爷看看这东西,看他见不见我们,一定要给王爷看啊,我们可是有重大军情禀告,不然耽搁了谁都负担不起。"
  侍卫狐疑的看了他们一眼,叫他旁边的一个小侍卫把东西拿进去了。不一会儿,就听小侍卫跑出来,对他们抱抱拳,道:"四位请里面坐,王爷有请。"说着恭恭敬敬的就请他们进去了。
  楚天昭拿起令牌看了看,笑道:"没想到还是它的面子比我们的都大。"
  镇西王的中军帐处,比起京城里的那些府邸可真是简陋的多。杨菲儿他们在客厅等镇西王,就见客厅也不怎么大,一张太师椅,八仙桌,墙壁上挂着几幅图,寻常的家具,看起来很寒酸。菲儿心道:这人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清官?
  之前,杨菲儿已经从王府管家那里得知了镇西王的为人,刚才又见识了他的治军之道,如今又看了他的中军帐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奢侈豪华,心中顿然升起一股敬意。
  他们几个坐在椅子上,都不言语,各自沉思想着心事。大概半盏茶的时间,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大家抬头一看,走进来一位身材矮小瘦弱,面相和善,留着络腮胡子的中年人。他一进来就拱手让道:"让各位久等了,不好意思。不知道哪位是京城来的?"
  他所指的京城意思就是皇。楚天昭刚想答话,只见皇上走上前去,轻轻说道:"皇叔,你还认得我不?"
  镇西王转身仔细看了皇上半天,皇上脱下帽子,露出苍白而没用血色的脸。镇西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大惊失色,扑上前去拜倒,山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请恕老臣怠慢啊,老臣实不知皇上驾临到此,如此失礼,万望皇上恕老臣死罪。"
  皇上扶起镇西王,说道:"皇叔请起,不知者不怪啊。朕这次是微服来访,本不想惊动太多人的。"
  镇西王扶着皇上上了上座,其余人也分别落座。皇上此时已经中气足了,他款款而谈:"自从上次别过皇叔,这一别就是一年多时间。不知皇叔这里情况如何?"
  镇西王叹了口气:"哎,皇上,老臣斗胆。既然你已经来到这里,我也就不怕把话讲开了。几个月前黄河泛滥,整个陇上受灾十分严重,臣曾数次上报皇上,请求拨粮赈灾,均未有消息。现在灾民纷纷离乡背井去乞讨,我们这里几乎要成为空城了。只是老臣有一事不明,皇上怎么会微服到此处?莫非皇上已经得知瓦剌将会对大明不利,又或者皇上是来体恤民情的?微臣正是该死,这么点小事还要劳烦陛下……"
  皇上满脸愧色,他长了几下口,没说出一句话。突然他跪倒在镇西王面前,哽咽道:"请皇叔救救我,请皇叔相救啊。"
  镇西王大惊失色,急忙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皇上啊,折杀死老臣了,皇上何故如此啊?皇上快快请起啊。"
  楚天昭连忙过去扶起皇上,皇上泪水涟涟道:"皇叔,朕今日是落魄而来,万望皇叔搭救。"
  镇西王不知发生什么事了,赶紧屏退左右,然后回身问皇上:"皇上,请告诉老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皇上就把九王爷叛变的事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镇西王听完怒发冲冠,怒道:"贼臣逆子,竟然做出这等无君无父之事。" 然后又安慰皇上道:"皇上您请放心,老臣对您中心不二,一定会保护您。"
  皇上喜道:"我知道皇叔为人素来忠义两全,所以才前来投奔的。希望皇叔能够起兵,杀回京城,助我夺回皇位。我一定要手刃朱由权,以泄心头之恨。"说道后来眼露凶光,咬牙切齿,杨菲儿看得不禁心头一寒。
  镇西王慢慢的坐下来,半天才说:"我本欲即日就发兵去征讨九王那小子,无奈现在正是灾荒之年,黄河决堤的地方还没及时修补,而且如今北有瓦剌觊觎甘肃,内有盗贼猖獗,搞得人心惶惶。军队军饷发不下去,粮草鲜少,如果贸然上京,不仅没有胜算,反而会被九王谋害,咱要想个万全之策。"
  皇上叹气道:"哎,朕现在是虎落平阳啊。军饷之事,朕也没有办法,以前的话还可以拨粮拨款,可现在朕远在这塞北寒地,怎么能给你拨到粮?"
  两人刚才还是热血沸腾,但是一说到正题,都像蔫了一样。不错,这就是事实,没有军队,没有粮草,没有其他人的响应,怎么能够与九王爷相抗衡呢?怎么说九王爷已经在十几年前就开始部署了。况且,现在镇西王都已经自身难保了。
  旁边坐着一直没言语的杨菲儿此时说道:"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几个难题。第一,就是助皇上夺回帝位。第二,就是瓦剌入侵,粮草缺失。第三,便是黄河难民。第四,便是水灾引起的民变。除了,这四个难题,还有其他的吗?"
  镇西王本来还在苦恼中,一听有人这么说,更加郁闷,说道:"还要你说,谁都知道是这四个难题了。难道这四个难题还不够吗?"
  杨菲儿并不在意,继续说道:"既然只有这四个难题,那我们何不试着一样一样解决呢?继续烦恼也是无济于事,照大家看,如今最重要的是先解决哪一样呢?"
  镇西王本来就是忠厚之人,刚才不小心语气重了一点,见眼前这个女子在那侃侃而谈,便问道:"这位姑娘怎么称呼?"
  杨菲儿起身行礼道:"小女子杨菲儿,王爷叫我菲儿便可。"
  镇西王虚心问道:"莫非菲儿姑娘心中已有良策?"
  杨菲儿笑了笑说道:"请王爷先回答我,如今这四个难题,你看得先解决哪一个呢?"
  镇西王想了想,又看了看满脸期待的皇上说道:"如今天子蒙难,本应先助皇上匡扶社稷,怎奈本王外有强敌蓄势待发,内有灾民嗷嗷待哺,还有水患在继续作孽,至于民变则不足畏惧,只要我们能够控制水患,救助难民,那些盗贼没有了作乱的理由,自然会散去。"
  杨菲儿说道:"那按王爷这么说,如今之计只有先安顿好难民,击退瓦剌才有余力助皇上夺位了?"
  镇西王望了皇上一眼,咬咬牙说道:"正是。"
  杨菲儿故作沉思道:"我看这安难民,退瓦剌可同时进行。"
  众人听了皆喜道:"有何良策?"
  杨菲儿似乎答非所问道:"皇上,不知道您的玉玺还带不带在身上?"
  皇上奇道:"在啊,你问这个做什么?"
  杨菲儿道:"那就便好,皇上现在可向周围的府君发下上谕,命令他们必须在限定的日期内将钱粮送来,然后再让他们派人到黄河流域治理洪水,违令者斩。"
  皇上听了脸色发白,嚷道:"这怎么行?要是被朱由权知道了,我们还有安身之处吗?菲儿姑娘,此计欠妥。"
  杨菲儿早就知道这个皇上胆小懦弱,宽慰道:"皇上您可听说了九王爷对外只是宣称你病重,这就说明他还没有把握称帝。此时如果您发圣旨督促其他州府治理洪水,救援王爷,九王爷他也不敢轻举妄动。二来,我们这么做,还可以让九王爷他自乱阵脚,以为皇上已经开始招兵买马准备东山再起。那样一来,九王爷必定会加快他称帝的步骤。所谓'欲速则不达',他越是心急,就越容易出错。而我们就可以乘虚而入了。"
  皇上听杨菲儿分析的头头是道,而且计谋高瞻远瞩,并没有反驳的余地,于是说道:"菲儿姑娘一路来多有见解,那就依你吧。"
  镇西王大喜道:"这位姑娘说的对,我前几次派人去各州府借粮,均被挡了回来。都说没用存粮,今番如果有圣旨,不怕他们不拿出粮食。有了粮食和军饷,其他的一切都好解决了。"
  皇上沉吟了下终于点头道:"那就依众位的意思,朕这就拟一份圣旨,皇叔你派人去办吧。"
  镇西王大声叩谢道:"谢我主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镇西王刚要出去草拟圣旨,杨菲儿叫道:"王爷等等。"
  镇西王现在对杨菲儿已经毕恭毕敬,问道:"菲儿姑娘还有什么需要交代?"
  杨菲儿肃然道:"皇上复位之时,延误不得。我刚才不是和王爷说了么,这个安民退兵可同时进行吗?"
  镇西王拍了一下脑门说道:"哎呀……你看我一高兴,倒把最重要的事情给忘了,该死,该死!可是瓦剌有十几万虎狼之师将开赴过来,我们怎么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将他们击退呢?"
  杨菲儿笑道:"要是硬碰硬,我们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如果我们用计谋,可能胜过百万雄师呢。"
  "用计谋?"镇西王苦笑道,"若是真的有好的方法,我怎么还会如此苦恼啊。可惜天子蒙难,不然挥师百万,看他瓦剌还嚣张得了吗?"
  杨菲儿看着镇西王捶顿足的样子,只是淡淡带着微笑看着。镇西王见杨菲儿神情忒古怪,转念一想,一拍大腿,说道:"对了,菲儿姑娘刚才不是说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嘛?"
  杨菲儿说道:"王爷真是忠臣也……凡事都是身先力卒,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乃百官的典范啊!"
  镇西王不好意思道:"菲儿姑娘就别这么说了,快教我破敌之计吧。"
  杨菲儿说道:"王爷有没有地图?"
  镇西王立马叫人拿来地图,然后给杨菲儿众人解说了一番邻国,附属国和地形,以及军队的布置。
  杨菲儿指了指一处,问道:"这里就是瓦剌的老窝吧?"
  "正是。"
  "那这里是不是同时蒙古族的鞑靼?"
  "不错。"
  "那这两家的关系怎么样?"
  "素有不和。此次瓦剌进攻也是绕道而来的。"
  杨菲儿有成竹道:"这样看来,只需要一兵一信就可以让瓦剌退兵了。"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