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627节
作者:纣胄      更新:2022-07-31 20:45      字数:5351
    消息送到沈阳城的时候,朱翊钧扫了一眼,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他放下奏疏说道:“这个消息先不要放出去。”
    “是,陛下。”陈矩在旁边恭敬的答应道。
    自己这边刚刚和朝鲜谈完,还谈了很多的好处,其中有好几项都是讲未来和倭寇作战的,甚至是为了和倭寇作战还要了很多好处。
    结果这边还什么都没做,那边就开打了。如果明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消息传出去,那有些事就得改了,比如为了打倭寇要来的好处。
    倭寇都已经被你们打败、打没了,还要什么好处?
    同时还有占地方、训练朝鲜士兵的一些事也不好说了。最关键的是自己还曾跟朝鲜王说过要给他一些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让他们跟着一起去打倭寇。
    结果现在这边还没开始,戚继光那边就打完了?这怎么向朝鲜王交代?
    朱翊钧很无奈,不过他也知道戚继光和李成梁在想什么,于是说道:“写一份密信给他们,差不多留一部分人,剩下的人可以退回来了。”
    “是,陛下。”陈矩连忙躬身答应。
    在这个时代打仗,士兵们很容易厌战。现在他们已经捞了很多的功劳,也很想回家了,再让他们在倭国继续打下去就不太合适了。
    朱翊钧准备换一批人,不能总让一伙人在那里一直打。
    要不是在奏疏上他们写得很清楚只打下九州就不继续了,朱翊钧可能会让戚继光他们现在就停下来。
    现在还不到开始的时候,等下一批人来再打也好。不过只是打下九州的话,倒是没什么问题。
    “陛下,还按照原定计划回京吗?”陈矩小心翼翼的问道。
    朱翊钧要回京城的消息已经传出去了,而且日子都已经定下,东西都收拾好了,这两天就可以走了。如果改的话,就要延期。
    原本是朱翊钧先走,然后朝鲜王再走。如果朱翊钧走不了的话,朝鲜王也要等。
    朱翊钧没有丝毫的迟疑,一摆手说道:“按照原定计划走。”
    这件事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不是什么大事,尤其是对现在的大明来说更不是什么大事,跟自己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相信朝鲜王能处理好这件事。
    闻言,陈矩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他为了皇帝回京已经准备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京城那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这要是突然延期的话,会引起很多麻烦。
    朱翊钧想了想,站起身子说道:“明天就走。”
    “是,陛下。”陈矩答应了一声,脸上露出了欣喜之色。
    第二天一早,朱翊钧就准备启程了。
    沈阳城的大小官员全都来送,朝鲜王也不例外,带着所有手下都来了。
    朝鲜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心情大好。
    这些日子,他好处拿了不少,现在国土也拿回来了,与当初惶惶不可终日、累累如丧家之犬比起来,能不好吗?
    朱翊钧看着热情的朝鲜王,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没有多说什么,带着自己的护卫和人马向京城而去。
    京城,内阁。
    张居正缓缓地站起了身子,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腰骨,疼得龇牙咧嘴的。
    这个时候,旁边的申时行走了过来,一脸关切的说道:“阁老要保重身体,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不如让御医来看一看?”
    “不必了,老毛病。”张居正摆了摆手。
    闻言,申时行笑着说道:“阁老这么多年为大明操劳,这身子伤得厉害,还是让御医给调一下。总是这样也不好。”
    张居正说道:“我就不信你的身上没有。”
    “也有,”申时行敲了敲腰和背说道:“这么多年常年伏案写东西,日积月累下来怎么可能没有?这身子骨啊,总是不如以前了。上了年纪,长时间一坐,哪儿都疼。”
    张居正听了这话,也笑了起来。
    实际上他也是如此,这一两年感觉尤为明显。虽然有皇帝的药,可还是不行。
    老了就是老了,不服老不行。
    “陛下快到京城了吧?”张居正笑了几声便转移了话题。
    “快了。”申时行一脸感慨的说道:“总算是回来了,希望陛下不要再到处走了,在京城多待一些时,咱们也能松快一些。”
    “我看难。”张居正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陛下这些年走南闯北走的惯了,怎么可能说停就停下来?只是希望能多待一段时间。”
    “现在也没什么事了,”申时行摇了摇头说道:“陛下总不能到处游山玩水吧?”
    “你可别乌鸦嘴!”张居正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陛下要是真有那么一天,全都怪你!”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有一个身影走了进来,径直来到张居正的身边恭恭敬敬的说道:“阁老,刚刚送来的消息,陛下明天一早就能到京城。”
    “这么快?”申时行诧异的问道:“怎么早没有通报消息?”
    “陛下传令说不想扰民。所以就不必大张旗鼓;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也不用到城门口去迎接,两位阁老去就可以了。”
    申时行和张居正对视了一眼说道:“没有旨意吗?”
    “有圣旨,”手下连忙说道:“陛下让人贴到宫门口。”
    两人对视了一眼,谁都没说话。
    皇帝这性格还真是越来越肆无忌惮了,按照规矩,这份圣旨应该是给他们两人的才对。
    谁能想到,皇帝竟然直接贴出去了?
    不过这也简单,方便了不少。
    张居正说道:“行了,那咱们也准备准备吧,明天就要去了,看看还有没有什么事有疏漏,别到时候让陛下看了咱们的笑话。”
    申时行闻言,笑着说道:“最近天下太平,没什么事,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国库也越来越丰盈。自从我为官这么多年,这几年是最累的,可是也最舒心。”
    说着,申时行看着张居正说道:“这全靠阁老的新政啊!”
    第九二八章 登闻鼓
    闻言,张居正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咱们两人就不要互相吹捧了,这么多年彼此心知就可以了。”
    申时行听了这话,顿时也笑了起来。两人之间的气氛融洽了不少。
    与此同时,京城里也传开了皇帝要回来的消息。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这不算什么太新鲜的消息,毕竟皇帝走了很久,到现在回来也很正常。再说了,这几年自家皇帝进进出出京城很是频繁,他们也都习惯了。
    不过还是有人想要一睹天颜,打听什么时候皇帝能回来,准备去看看热闹。虽然到时候可能看不见皇帝的脸,但能看见队伍也是好的。
    官场上的官员们心里倒是各有所思,不过大家感观也不强,这些年这种事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皇帝不在京城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办法做事,张居正每次都会把事做得很好,大家跟着张居正干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原本皇帝离开之后再回来,大家心里还有个盼头,希望皇帝回来之后能把张居正收拾了。为此,很多人还做了很多准备,可结果基本没用,皇帝对他老师十分信任。
    这么多年了,大家折腾了好几次,可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既然如此,还何苦再折腾?反正张居正的年纪大了,扛不了多久了。
    朱翊钧对于京城的情况十分了解的,如果说对哪里掌控得最好,那就是京城了。
    越靠近京城,消息越多,陈矩的人每天都会送一大堆消息过来。各种各样的情报都有,京城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全都有记录,甚至有一些纨绔子弟闹事打架的事,都记载得很清楚。
    朱翊钧扫了一眼,脸色变得有些凝重,转头对陈矩问道:“怎么京城打架的事这么多?”
    陈矩在旁边有点尴尬。
    这些年,大明的日子好过了,勋贵勋戚跟着皇帝做生意也发了财,家里的子弟多,总要找一门出路。
    他们要当官、要读书,这条路也并没有那么好走;练武当兵,那更是很多纨绔子弟都不想干的事。
    现在做生意的好处展现出来之后,这些人就想要插一手了。以前不干,是因为名声不好听,在皇帝那里过不去。现在皇帝那里能过得去,名声上的一些损伤也不太大,家里的买卖也多,这些纨绔子弟平日里就总想着做点生意。
    家里一看,做生意总比当纨绔子弟好,于是也就同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京城里很多贵族子弟开始经商,这些人平日里霸道惯了,行事作风自然更加霸道,干一行想的都是投机取巧,踏踏实实干就不是他们了。
    最关键的是彼此之间竞争还很激烈,三言两语不合就吵架,吵几句就打起来了。脾气上来了在大街上斗殴,整个京城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的。
    顺天府虽然下了几次狠手,但效果不太大。
    陈矩小心翼翼的把基本情况和皇帝讲了一遍,最后有些迟疑的说道:“陛下,这些人好好管教就是了,千万要保重龙体。”
    朱翊钧想的根本就不是这些人打架的问题。他们打架没什么问题,就他们这些人,人脑子打成猪脑子又能怎么样呢?
    打死人了,无非就是打个官司,杀人偿命而已。
    可问题就是这些人做生意如此横行霸道,彼此之间能互相斗,对那些平民百姓怎么办?
    那还不得下死手,直接摁死?
    百姓们要么投靠,要么被掐死,没有别的选择。
    你们这种靠权力垄断的行为太恶劣了!
    沉吟了片刻,朱翊钧冷哼了一声说道:“这些家伙,早晚得收拾!朕已经想好怎么收拾了。”
    陈矩有些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去追问。
    车队来到京城门口的时候,张居正和申时行已经在城门口等着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护卫,再没有其他的官员了。
    倒是老百姓有不少都被亲军隔离在外。他们都是来看热闹的,能被放过来已经早被搜过身了,周围把控的很严格。毕竟谁知道有没有什么人会跳出来干点什么乱七八糟的事。
    当然了,拦路喊冤告状这种事不会再有了。因为前两年朱翊钧就已经把大明开国太祖皇帝的登闻鼓又重新摆了出来,谁都可以敲。同时下了圣旨,如果有人胆敢阻止老百姓敲鼓,杀无赦。
    无论是什么罪名,无论有没有罪名,只要干阻止百姓敲鼓的就直接杀头,学的就是当年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在这方面,朱元璋绝对是古今第一爱民的皇帝。
    自己家的猪丢了,官府没能帮破案,猪也没找回来。百姓一气之下敲了登闻鼓,找皇帝告御状。
    对于别人来说这就是个小事,丢了一头猪而已,至于惊动皇帝?
    可是对于这位百姓来说,他的猪丢了,可能这一头猪是他一家的生计。没了这头猪,可能就要卖地,可能就要饿肚子。于是朱元璋下令亲军帮忙找猪,同时还严惩了管这件事的官吏。
    朱翊钧之所以学习,就是给老百姓一条最后申冤的路。
    当你觉得无望的时候,当你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你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你去皇帝的宫门口敲登闻鼓,皇帝会给你做主。
    朱翊钧甚至让人把这个事写成了段子,让说书的人到处说,去把这件事宣扬出去让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皇宫门口有一面登闻鼓,那是你们走投无路时候的最后一条路。
    为此,朱翊钧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衙门,只要有人敲登闻鼓,这些人就必须把案子记录在案,然后送到朱翊钧的面前。如果有人敢捣鬼、敢不送,直接杀头抄家。
    这种做法也是对官员们的一种震慑,一旦有人因为你敲了登闻鼓,那你就要小心了,搞不好你就要挨收拾了。
    从这两年的效果来看,登闻鼓作用非凡。
    朱翊钧疑惑的问道:“这些子弟做生意,难道就没有和那些商人发生冲突吗?那些商人就没有人敲登闻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