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汴京卖花 第121节
作者:吃吃汤圆呀      更新:2022-07-22 17:11      字数:6127
    可她很快就想起来:哼!肯定是苏莺莺想作戏做全套些!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萧家宗室和官家,从他们手里再多套些抚恤金罢了!
    不管怎么说,萧照终于死了,和上辈子最大不同的变数已经消失,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开始好转了!苏环这么想着精神振奋起来。
    往滑州去的路上,莺莺坐在马车上闭目养神。
    护送的人流露出佩服的神情:自打出了汴京城,这几天道路泥泞难行,缺吃少喝,可是萧夫人一声都不抱怨。
    跟着他们吃一样的干硬胡饼,就着水壶喝全凉的凉水,毫不叫苦叫累,遇到泥泞地还主动下车帮忙推车。
    萧五公的人马已经先出发了两天去寻萧照,这批人马里有萧夫人之外还有萧照的部下和朝廷的官员。官家特意派遣出官员去营救萧照,要知道这是萧夫人特意去皇后那里求来的恩典!
    能有这样一个不离不弃的妻子,车队里谁不感慨一声萧大人好福气呢!
    他想到这里收了思绪,去马车近处咳嗽一声,才道:“萧夫人,前面山谷狭窄,恐遇到山贼埋伏,领队决定快马加鞭通过,还请萧夫人扶好马车沿边。”
    马车里莺莺应了声:“好,有劳诸位。”
    车队很快就入了山谷,因着快马加鞭的缘故马车颠簸了起来,莺莺一个不慎额头差点被撞到马车壁上,她抿抿唇,越发坚定扶住马车壁。
    就在这时候听得一阵呼哨,车队领头将领喊了声:“前面有人。”
    车队里诸人一下紧张起来,连着下了一月的雨,庄稼都被浸泡坏了,落草为寇的人便多了起来。他们可不想在山间遇到打劫的土匪。
    对面的马蹄声达达逼近,车队的官吏兵丁摆出防御的姿势,各个严阵以待,几乎只听得见山涧里鸟鸣叫的声音。
    对方很快就踏马前来,只看见一队高头大马,上面是一群风尘仆仆的汉子。
    车队里一个萧照的部下不敢置信揉揉眼睛,半响激动喊:“萧大人?”
    他说完后车队里人吓了一跳,很快就有更多认识萧照的人激动喊起来:“是萧大人!”都以为萧大人已经殉职了,谁能想到他还活着呢?!
    话音此起彼伏,当中那辆马车的车帘掀了起来,一向深居简出的萧夫人忽然快步走出了车厢从车辕上跳了下来。
    围观的人只见她穿着简单布衣,快步迈到车队前面,盯着对面正中那个人,嘴唇阖阖:“萧大人?”
    高头大马上的萧照点点头,嘴角忍不住上翘,他翻身从马上下来:“是我。”
    下一瞬诸人都惊呆了。
    就见萧夫人如一只蹁跹蝴蝶,飞到了萧大人身边而后重重闯入他怀里。
    诸人先是哗然,而后便发出理解的笑声:要知道大家都以为萧大人死了,从适才担心遇到山匪骤然紧张到发现对方是萧大人,这情绪一瞬间大悲大喜,谁都能理解萧夫人的真情流露。
    萧照不提防有这么一出,一时心狂跳起来,几乎能听得见“砰砰”的声响,他一时口干舌燥,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莺莺却顾不上那么多,她终于泪如雨下:“你怎的才来?”她一直没有哭,在萧照失踪时候没有哭,进宫时没有哭,别人叫她筹备萧照葬礼时没有哭,这两天风餐露宿没有哭,可就在此时此刻见到萧照时,眼泪终于如掉了线的珠子,再也止不住噼里啪啦落了下来。
    萧照这才回过神来,他看见莺莺穿着寻常粗布衣裳,在家时总是梳着精致繁复发式样的乌发此时也不过简单绾了个式样,眼睛里全是泪光,眼袋上有淡淡的青,睫毛沾染着闪闪的泪花。
    萧照哪里见莺莺憔悴无措过这样?他一阵心疼。笨拙而小心抬起手,试图抱紧她,可到底还是忍住了,只用那手简单拍了拍莺莺的后背,动作轻盈又轻,像是怕惊走她后背停留的蝴蝶一样。
    他小声在她耳边道:“莫哭了,我在这儿呢。”
    莺莺不理他,继续哭。
    萧照那只手此时停留也不是,放下也不是,只尴尬停留在半空。
    兵士和官员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再看对面跟着萧照的都是他的仆从和属下,还有先几天的萧家大哥,于是两下寒暄起来:“怎么回事?你们怎么找到的?”
    原来萧大哥他们出发了几天就在半路上遇到了萧照,一时激动便一起回来,去汴京城中复职,谁知居然又遇到了去寻找萧照的官员和萧夫人。
    两边如今任务完成,都透着喜气,一时之间热火朝天聊起这几天的见闻。
    莺莺哭了一会才住了眼泪,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抱着萧照呢,她想起两人可是假夫妻,一时慌得直起身来,从萧照的怀抱中挣脱出来。
    她眼睛红肿着,睫毛上还有没擦干的泪珠,缀在上面如清晨荷叶上的露水一样,萧照没来由地心潮起伏,像是大热天跑完步,又像在丛林里追逐野鹿,心脏跳得几乎要窜出胸腔去。
    可慌乱之外还有喜悦,说不出的甜,浓得拉不开的甜,像是蜂蜜一样厚重甜腻,用勺舀起还带着抽不开的丝。
    还有隐约的期待,像是预知到什么好事将要发生,紧张中夹杂着期待,期待中夹杂着剧烈的心跳,又甜蜜又煎熬。
    整颗心都像吊在半空里一样,悬心,可也舍不得将它落在平地,只想这么悬着悬着,品味那紧张忐忑中的一点甜。
    萧照想起自己前些天在百忙之中总会梦见莺莺,梦里她要么在莳花就是在窗前打算盘,都是家常之事,却叫他在梦醒后回味不已。
    那时候他当是自己太久没见莺莺想念莺莺了,就如想念家一样。
    此时真真切切站在莺莺面前,贪婪盯着她画一样精致的眉目,鼻尖嗅着她好闻的花香味道,一刹那,萧照忽然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
    是家人,也是家。可也不单是家人的情感,这情感里夹杂着浓烈的占有欲恨不得将她生吞活剥了的炙热,这种炙热的感情只能是心上人——心上的人。
    这些天奇怪的情愫终于都有了一个完整的解释,萧照跳如擂鼓的心像是终于能够安定下来了,可很快又跳得更剧烈了。
    他觉察到自己的血液渐渐发热,几乎能感觉到炙热在皮肤下流淌,顺着血管流淌到周身各处,将身体都带得悸动而亢奋起来。
    莺莺擦着眼泪,忽然抬头看见萧照正在打量自己:他的眼神认真、炽烈,是莺莺没有见过的,她愣了一愣,脸上没来由发起烫来。
    可再仔细一瞧,那种眼神就不见了,仍旧是温文尔雅正直忠诚的神情,莺莺只当自己看错了。
    她有些不好意思适才飞扑进怀的失态,问萧照:“萧大人是怎么逃出生天的?”
    萧照摇摇头:“不用逃,那次决堤是我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这下莺莺是彻底惊愕了。历来治水之人巴不得将河水围追堵截起来,谁会刻意去挖掘河堤?
    “上下游连月大雨,这时候只靠着单纯的围堵并起不到太大用处,今儿上游堵住了,明儿下游水量增加,只能引发更加严重的水患。”
    因此萧照翻阅了史册,又在沿途用心留意:“终于发现了滑州一地地势低洼,又有座废弃干涸的大湖于是我命民夫连夜挖掘通道,而后将辖地内的百姓尽数转移。之后再命人发掘河堤。”
    世人见河水泛滥,便传出“滑州河绝”的传言,其实不知这一切都是萧照有意为之。
    泛滥河水进入低洼的大湖,大湖尽数积攒下了湖水,看着水势小了之后萧照又命人堵上了决口,这才决定去京城复命。
    别说是莺莺,就是周围人也听完后便叹:“萧大人当真是奇思妙想。”
    萧照摇头:“主动泄洪之事古已有之,难得的是沿途百姓都未受到侵袭。”历来治理河患就有这样的法子,将那些穷山僻壤不怎么产出庄稼地方的河堤挖开,叫汹涌泛滥的河水在这些地方泛滥,好来保全更富庶繁华之地。
    只不过这些地方的百姓要遭殃了,可官员不管这个,萧照这次用这种法子之前便事先在河道沿岸走访排查过,刻意挑选了这样沿用前朝又不损害百姓的法子。
    一行人稍微修整之后便一起又扭头返回京城,走进城门后萧照便与莺莺分道扬镳,他急着与随行的官员一起去找官家上奏详情。
    莺莺向他招招手:“萧大人,我在家里等你。”萧照点点头。
    萧照这回直接进了宫,官家大喜。
    他原本当这个臣子已经在洪水中丧生了,一时之间还短暂在秉公办事和救命之恩之间犹豫了几瞬。
    没想到他居然安然无恙回来还证实了河决是有意为之的消息,叫官家所有为难的事情都迎刃而解。
    高兴之余看萧照就越发顺眼起来:做事勤勉,有勇有谋。
    官家便吩咐手下人又上次了大笔丰厚的赏赐,有金银有玉器,还有绸缎布匹。
    萧照面见官家后就回了家,进门后就有仆从将他的马牵了去,莺莺早在门口候着,迎他进来后叫长寿几个服侍他去沐浴,澡盆的水不热不凉,显然是一直候着他调适好了的。
    水边白瓷小碟里放着上好的澡豆,散发着淡淡的松柏香气,这外面买不到,是莺莺特意调好的澡豆。
    萧照入了水,将澡豆将搓出沫子而后整个人都浸泡在松柏香气里,顿时觉得疲乏了的筋骨一下松散了下去。
    他沐浴后旁边有柔软的巾帕擦身,穿上衣架上搭着的衣裳,这是细布做的家常衣裳,是莺莺亲手缝制的,看着不大奢华,可是触手就温软而舒适,穿着才能觉察出舒适来。
    萧照眸色渐深,莺莺从嫁进来后便一直将他的一切都打理得妥妥帖帖。
    而他呢,不知不觉中也习惯了生活中有莺莺,两个人说是假夫妻,日常相处的亲密已经与真夫妻并无什么不同。
    萧照收拾好之后步出了浴室,莺莺早叫乌婶炖好了清凉解热毒的绿豆汤,绿豆汤入口清凉,应当是炖好后吊在井水上空放凉的。
    萧照喝了一口,就放下了瓷碗。
    莺莺还以为是绿豆汤太热,问道:“可是太热了?”她明明刚进门就嘱咐乌婶炖绿豆汤的。
    萧照摇摇头。
    那是为何?
    萧照忽然开口:“莺莺?”
    嗯?莺莺抬头看他。
    萧照却压住了话头:“无事。”他想说的话在舌尖打了一转,到底还是决定探听下莺莺的心思再做定夺。
    这件事之后朝堂上也一派哗然,谁能想到萧照非但没有玩忽职守反而是刻意为之,这么一来萧照就由督查不力变成了主动立功。
    官家早喜滋滋颁发了封赏萧照的圣旨,那些当初上谏要求处罚萧照的官员这时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谁能想到这一出呢?
    萧照这般举动可是承担了巨大风险的:自己独自外面就私自定下了这么大的决定,若是事后堵不上河堤或是遇到其他问题那可是要砍头的欺君大罪。
    萧照本人也想到了这一点,在朝堂上当众向官家请罪:也幸得官家开明,臣才敢私自做主,不过还是要请官家恕罪。
    何罪之有?一番高帽子捧得官家心里舒坦,自然摆摆手:“涉及百姓安危,何况当时情况危急,便饶恕你一回。”
    大臣们也纷纷点头,朝堂上议事一来一回要好久,真要等他们议论出个结果只怕黄河水早就冲到汴京城了。
    那时候大臣们自己都要被洪水冲走,还有什么议论不议论的?因此在这件事上都颇为赞同萧照。
    官家心里对萧照也愈加认可:不愧是自己慧眼挑中的人才,有勇有谋,居然能够逢凶化吉。要知道这件事若是落在别人头上可没有这么好结果,一般官员为着保全头顶的乌纱帽最多做到勉力支应东奔西走维修河堤,至于后面结果那就要听天由命了,可不像萧照这样一力为百姓的。
    当初那位台谏官也因此被嘲笑,连着好几天都称病没有来上朝。
    贺皇后得知这消息后也高兴不已,她帮着莺莺营救萧照本是举手之劳,没想到萧照安然无恙回来后居然真的变成了有功之臣!
    朝内朝外议论起这件事时少不得要捎带着称赞贺皇后劝谏官家是个难得的贤后。
    高兴之余她便给萧家又送了不少赏赐。
    民间百姓们知晓了这件事当即对萧大人呼声极高,历来百姓们都喜欢这种一心为民的贤官,寻常官员说泄洪就泄洪,哪里会特意奔走寻个干涸大湖避开农田?听说这回百姓们都事先被妥善安置在了邻县还给他们淹没了的农田定下了赔偿。
    还有贺皇后的有意造势,前前后后的故事也流传过去:
    这个故事糅杂了开明的皇帝、贤良的皇后、勇敢护夫的忠贞妻子、一心为百姓的大臣,还有百姓历来恐惧的洪水和喜闻乐见的失踪又出现这种先抑后扬的元素,一时之间在汴京城里名声大噪,在境内其余地界也流传开来。
    萧家宗族上下也对莺莺好评颇多,莺莺先后的举动他们都是瞧在眼里的,她的处事方式给族里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萧照化险为夷,谁不感慨一句萧夫人情深义重?
    再回想起当初莺莺嫁进门后帮萧照治腿伤的事情,都说莺莺是旺家旺夫的好妻子。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喜闻乐见,比如侯府此时就不大痛快。
    就算是郜英彦再怎么机智他都想不到这件事有这样的反转:“不是说死了吗?怎么又能活着出来?”
    他手下怯生生回报:“回禀世子,萧大人的确是失去了音讯,当时洪水泛滥,消息不通,旁人都当他已经死了……”
    这怪不得他,洪水所过之处皆不通邮车,一般这种情形都默认已经葬身在洪水中了,谁能想到这萧照还能死里逃生呢?
    郜英彦气得一拳砸在桌上。
    偏偏属下还要汇报:如今汴京城里都说萧夫人是旺夫命,先是治好了萧大人的腿伤,又是使得萧大人从洪区回来,我们还是莫要再碰上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