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马志的未雨绸缪
作者:二怪      更新:2021-06-16 21:21      字数:1823
  办公室里,马志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就夹在两指间开始考虑都市报创刊的事。
  一份报纸要创刊,各种事情千头万绪,他一个人肯定不够用了,而且本身他还要处理日报这边的日常事务。
  所以,马志开始在心中筹划都市报第一批开国元老的人选问题了。必须得有几个人提前进入筹备组,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
  杨培安、秦月他们必须得提前过来了。
  另外,马志也考虑着给自己再物色一个得力的干将,因为杨培安算不上是自己的人,他毕竟是宣传部部长赵兴的同学,将来还得防他一二。
  而秦月怎么说呢,在马志的心里,秦月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报人,虽然她在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已,实际工作后,除过拉拉广告,她这些年并没有一丁点的新闻采编经验。加之,她毕竟也是个女人。如果能有个对新闻采编很在行的人一起跟秦月搭伴的话,马志会更放心一些。不管怎么说,这份都市报要在自己手中成立起来,只能办好,不能办砸。
  马志想到了现在在《柏林日报》采访中心担任中心主任的姚学平。[网 <a href="http://" target="_blank"></a>]姚学平38岁,毕业于老牌大学——l大学中文系,毕业至今,都一直在柏林日报干着。他工作踏实,有着强烈的新闻理想和新闻抱负,最早在采访中心的社会部干记者,干了几年,采访了好几起重大的社会监督新闻,但最后都因为上面领导的指示而稿死胎中,没能见报,姚学平就很是不能理解,说报纸没了监督功能,还能叫报纸吗?但日报的性质决定了,它永远都是一块歌功颂德的阵地,而不会成为舆论监督的战场。但姚学平当时不能理解这些,找报社领导抱怨闹腾过几次,执意认为很多被压下去的稿子都应该见报。
  领导们怕他再闹腾出什么事,就想办法安抚了他,最后把他又调到了财经部做财经产业记者。
  结果在财经部,他还是闹出了大动静——他偷偷暗访了柏林的民间借贷现状,也就是民间融资问题,发现作为能源重镇的柏林,不规范的民间资本运作数量和规模惊人,而且随时有崩盘的可能,很多国家公职人员甚至都参与其中,里面水很深。最后他形成稿子,又要报这个惊人黑幕,在稿子当中,他甚至预言柏林将成为第二个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崩盘、幕后大操盘手纷纷跑路,普通民众大量闹事,寻求政府出面等等问题必将出现。
  这样的劲爆新闻怎么会在日报刊发呢?别说报社领导没人敢给他这个稿子放行,市上的领导更不会任由这种有碍社会和谐的声音出现。
  当然,姚学平除过偶尔会给大家弄回来几个棘手的稿子外,其他工作还是非常出色的,日常稿件量也是在报社排在前列的。
  所以,最后领导们经过商量,就把他又调到了编辑岗位,整天只是编稿件而不去采访了,不在一线采访了,他自然也就不会惹出什么事了。
  今年采访中心的主任刚好被市委调到了市委办,报社一下子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弥补这个空缺,最后就又把姚学平安排了上去。
  现在,马志想到了这个人的原因是,一,都市报的性质决定了,姚学平的楞劲和“战斗精神”正是一份都市报所需要的,因为都市报不同于日报,它要求稿件必须接地气,有亲民性和战斗力,老百姓最爱看什么新闻,当然是监督类的了。再说了,把姚学平安放在日报采访中心主任的位置上,日报好几个副总都是很有意见的,说怕他手里有了一点点权利后,说不定更会惹出比原来只是个记者时惹的祸更大的祸来。
  在马志的心里,还是非常认可和赏识姚学平身上的这种纯粹的新闻主义,所以这种理想主义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有点不识时务和迂腐,但有理想的人,说明是一个认真和敬业的人。
  所以,马志决定跟姚学平谈话,让他过来担任柏林都市报的副总,具体负责采访工作,充分发挥他对新闻理想追求的那股子楞劲。
  除过姚学平,马志也给苏菲考虑好了位置,他打算等都市报前期筹备小组成立后,就把苏菲先调过来,帮着整理前期的材料和招聘工作等,也好让她早早进入都市报的流程,也利于她将来在都市报的地位确立。
  答应人家赵兴和苏菲的,马志还是会想办法做到的。
  考虑好这些后,马志就给杨培安和秦月分别打了电话,让他们最近抓紧处理各自在《南方早报》和《长安消费之友》的离职事宜,争取在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后,他们二人就能赶到柏林来,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启动柏林都市报的创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