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嘛,你嫂嫂不再是面团似的性子就好,没必要成为一个翻版的我,那样她虽立起来了,却失了她本来的性情,也是不好。”
穆二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母子俩各去歇下不提。
…………
再说卫家兄弟那边,因为卫奚的身子,卫恕没让人连夜赶路,也是不巧,两人途中还遭遇了一场大雪,耽搁了几日,年初二这日才回到了京城。
卫家父母早就得了他们要一起回来过年的信,从年前就让人在城门口守着。
等他们的车队一到,自有家丁小厮上前接应和回府通知。
等马车停到卫家门口的时候,卫家父母早在门口等着了。兄弟俩风程仆仆,都面带倦色。
还没等他们没行礼问安,就被卫夫人一手抓一个,拉进了府里暖和。
大儿子离家求学两年,小儿子也出去一年,卫家父母膝下空虚,见到他们自然高兴无比。
在互诉衷肠之前,卫家父母立刻着人去把相熟的大夫请过来。
卫夫人坐下后都没松手,依旧一只手拉着一个儿子,虽是差不离的面容,她却是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瞧那个的,一眼都不肯错开。
从前的卫奚是不怎么跟父母亲近的,毕竟前头十年,他也没见过父母几次。
但或许是近来一年心性发生了改变,亦或是短暂的分别后,他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真切的思念,他并没有挣开卫夫人的手,反而温声安慰道:“娘不用担心,我在外头一切都好……”
说着话,他看一眼卫恕,脸上多了一丝不自然的红晕,“兄长也挺照顾我的。”
“我的儿长大了。”卫夫人看出了他的变化,心绪激动,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重复着念叨:“长大了,真的长大了。”
卫父也眼眶发红,他轻咳一声,正色道:“小奚回来就好。此番去了外头一年历练,也圆了你从前想出去看看的想头。往后就在家里,好好调养身子。”
卫奚动了动嘴唇,想说自己还是要回翠微那边的,正巧几个大夫被家丁引着进了府。
于是家事暂且先不提,他们几人轮流为卫家兄弟把脉。
卫恕不用说,他自小身子骨硬朗,赶了趟远路归家,对他来说睡一觉也就无碍了。
但是卫奚,他的身子是老大难了。前头调养了那么久,都没起色。通俗点说,那就是娘胎里带出来的病根。几个大夫和卫家私交甚好,前头私下里暗示过卫家父母,说卫奚现在年纪轻,可能看不出什么,但随着年岁越大,问题会慢慢浮现出来,很有可能会影响寿数。
也是因为这样,卫奚提出想去外头走走看看的时候,卫家父母同意了,把他送到了卫恕那边。
但是此次给卫奚把脉,几人都有些微微发愣,神色也严肃起来。
老话说的,不怕大夫笑眯眯,就怕大夫眉眼低。
看到几个大夫不约而同地沉默,卫家父母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第七十五章
“怎么如此呢?”其中一个大夫忍不住嘀咕了一句。
旁边的人也附和道:“确实匪夷所思!”
卫家父母的脸色越发煞白。
几人交头接耳一阵,抬眼看到他们的脸色,赶紧出声道:“卫老爷、卫夫人莫要紧张,是好事!二郎身体大安!”
另一人接口道:“二郎天生肺脉积弱,温养补药根本起不到作用,但如今沉疴旧疾竟一扫而空!我几人一时惊讶而已。”
听到这里,卫家父母的脸色这才由阴转晴。
是啊,他们从门口接到卫奚,到了此时也已经过去小半个时辰。这小半个时辰里,他竟一声未咳!
“二郎在外头是有何奇遇,可否说与我们几人听?”
几个年过半百的老大夫眼睛发亮地盯着他,那眼神竟跟少年人似的,热忱又激动。
不等卫奚开口,他们已经事先脑补了一个故事,什么富家少年在偏远小城游学,偶然间认识了山野间隐姓埋名的杏灵圣手。
这种类似的奇遇当然是没有的,卫奚只能在他们炙热的目光中,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诸位伯父想的那种奇遇,是没有的。近来确实感觉身子舒服了不少,但没也没看过大夫,没吃过药,具体为何这般,我也不知道为何。”
大夫们看向卫家父母,卫家父母下意识地以为是卫奚如过去一般,藏着心事不肯说。
这里头的关窍又确实需要仔细说来,他们并不强逼卫奚开口,卫夫人道:“小奚赶了这么久的路也累了,来,跟娘吃饭去,让你爹你哥和大夫们慢慢研究。”
卫奚顺从地被卫夫人拉走。
等他们母子走后,一众大夫又用之前那种火热眼神瞧向卫恕。
卫恕立刻道:“他没撒谎,也没藏着事儿。他这一年的经历确实有些离奇,但并未认识什么名医。”
几位大夫和卫家私交甚笃,卫奚进入翠微书院的事儿也无甚不光彩的,卫恕就慢慢说与他们听。
一通故事讲完,还真是找不出任何名医的影子。
最后有个大夫试探着问:“那可能是那处的气候,恰好适合调养身体?”
自古就有水土养人的说法,很多身子不好的人都会去南方定居。不过这水云村,照理说也在北方,居然能有这种宜人的水土,也是怪不可思议的。
卫恕顺着他们的思路一想,也点头附和道:“您不说还好,一说,我每次进入翠微书院,都觉得耳聪目明、头脑清醒了一些。且那书院原来是我一个好友家的旧宅。我那好友更是连中‘小三元’的人中龙凤。而我那好友的亲弟弟,也就是二郎的师兄,听说从前……从前有些不足的,不知道为何突然开窍,过去一年时间就学了人家两年的课程,还于射箭投壶一道十分有天赋,身形上也是颇为圆润丰腴,从不见他有任何头疼脑热……”
卫恕不是翠微书院的人,没必要帮着人撒谎,而且他自来也不是会夸大其词的人。于是更就说得通了,那翠微书院绝对是个汇聚灵气的风水宝地啊!
卫老爷也有些激动,忙问:“依诸位看,我儿若是还去那处风水宝地待上三年五载,那身体其他沉疴旧疾……”
几个老大夫又商量一阵,最后派出代表道:“二郎最难调制的肺疾都已经根除,其他小毛病照理更不在话下。”
几人说着更是隐隐有些意动,想去见识一下那能温养身体,甚至能养出人中龙凤的翠微书院。
但是人家那处是书院,又不是什么观光景点,便也不好提出来。
卫家难得团聚,几个老大夫说完话很快就起身告辞。
卫恕亲自相送,回来看到卫老爷还在厅堂里等着自己,显然是有话要说的模样。
卫老爷欲言又止,最后开口道:“阿恕,那翠微学院真要那么好,不然你也……”
“爹别说这种话。我拜入青竹书院已有段时日,来年或者再过一年,就要准备下场。此时改换书院,且不说习不习惯,会不会招来骂名……”卫恕为难道,“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家不一定收我。”
劳不语精力够不够都先不说了,就说他早些时候因为偏见,对沈翠的敌意冒犯……后头她还能心平气和地招待他,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事情了。
卫恕哪里好意思开这个口。
于是卫老爷也就此不提,道:“那我不提这茬了,你往后旬休记得多往那处跑跑。沾沾那里的风水!”
卫恕哭笑不得地应了声“好”。
翠微那边未限制卫奚什么时间回去,青竹书院却是上元节后就开学。
兄弟俩在家待了几天,卫夫人就给他们张罗行礼了。
经过诊脉之后,都不用卫奚再提,卫家父母催着他快些回翠微‘养’身体呢。
而且先前他们不知就里,只给了人家一个月十两银子的生活费,如今卫家父母越发不好意思了。
十两银子,还没有早些时候卫奚几副汤药值钱呢!
送走他们兄弟之前,卫家父母拿不准给多少谢礼,是直接给一笔银钱呢,还是把往后每个月的生活费涨涨?
卫家到底是生意人,和读书人打的交道不多,最后拿不定主意,问卫恕卫奚两人的意思,毕竟他们才更了解翠微山长的心性儿。
卫恕道:“直接给现银吧,翠微山长是个爽快的人。”前头他就是因为沈翠的爽快,而慢慢地对她改观的。
卫奚却说:“我们山长日常说的就是‘钱财,身外物而已’。她虽是一介女流,也算不得文人雅士,却是目空阿堵物的高洁品性。爹娘若是直接给了银钱,转头我们山长肯定还把银钱花在书院里。”
这点卫恕倒是也认同。
一个月十两银子的生活费,加上他偶尔给的几两笔墨银钱,对农户人家来说绝对是一笔大钱了。
但沈翠还真是没拿这个银钱去改善生活条件,真要全花在吃喝上,不至于山长的亲儿子——穆二胖,还得把一包桃酥当宝贝。
对,桃酥,卫恕转头吩咐小厮赶紧去外头的点心坊置办一些好存放、好携带的点心。
卫家父母虽不认识沈翠,但从他们兄弟嘴里,俨然看见了一个品性高洁、视钱财如粪土的女山长。
“原来如此,那我们就懂了。”
…………
与此同时,相隔京城数百里开外的水云村,翠微书院。
坐在书桌前咬着笔杆子的沈翠突然“阿嚏”声不断,连打了十几个喷嚏。
穆二胖和劳不语,甚至在旁边画图的周氏都对她投来关切的目光。
沈翠也在光幕上调取自己的身体数值。
体质那一栏没有任何变化,她的喷嚏也总算止住,对着众人道:“没事儿,都忙自己的,许是有人念叨我呢。”
众人见她好了也就不再说什么,沈翠接着咬笔杆。
“您遇上什么难事儿了?”设计稿初步完成的周氏侧过脸一瞧,见她眼前的纸空白一片,“不然说与我听听,看我能不能帮上忙?”
沈翠为难地搔了搔头,“这个忙,可能你也不大帮的上我。你让我自己再想想。”
这个让沈翠发愁的事儿,也不是别的,两个字概括——搞钱!
说到底还是因为时间增益,书院多了成倍支出,笔墨纸张大头不说了,连她从前觉得不怎么费银钱的吃喝,都成了大问题了。
年前沈翠就做好打算了,买了两本话本回来参考,当时系统笑话她水平堪忧,不知道练到什么时候才能有帮人抄书的水平。
但抄书挣得也是辛苦钱呐。沈翠不是那个打算,她想自己写。写出来后就算字迹难看,反正只要能辨认,书斋那边自然会聘请字迹优美的人抄录。
而且她也在书院用功一段时间了,能写个话本子,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但想法很美好,现实依旧挺骨感的。
沈翠上辈子看的小说并不多,那为数不多的几本,也是例如她穿进的这本科举文。
现在写科举文,那得杜撰一个十分牛掰的男主角吧?科举文男主角连中数元那都是标配。
而本世界注定将会有一个更牛掰的存在,那位跟她又不对付,万一以为她是以他为原型,意图在话本里给他抹黑,又是一桩理不清的‘文字狱’官司。
还有更现实的一点,沈翠不得不承认,现在的话本子真的都好有文化。对现在的她来说,别说写,读得时候还挺费脑子呢。
就像她前头随便在书斋里买的那两本,一本讲沦落青楼的名妓和书生的爱情故事,不仅图文并茂,画了各种奢靡的娱乐活动,更是辞藻艳丽,随便拉一句形容名妓外貌的,那都是“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而其中所谓并无什么文采的书生,随口一念,也是极为工整的七言律诗。
另一本则是游记类的,那图画的就更好了,配着作者详细生动的描述和对应的或巍峨、或婉约的诗词,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明山大川中游历了一般。
所以不止题材得现想,行文造句且得琢磨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