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余张书案井然有序排在一处,中间只隔一条过道。
看着反而是记录最松散的一场考试,但在皇帝眼皮底下,周围还有众多武艺高强的皇宫侍卫和眼尖机灵的宫人。
平摊下来,几乎每个贡士都有二人专门看守。便更是绝了作弊的可能。
他们站定之后没多久,熙和帝就到了。
响鞭之后,太监唱出‘皇上驾到’,一众贡士便按着礼部官员之前教授的那般齐齐行礼下跪接驾。
很快,熙和帝在上首的龙椅坐定,声音平和地道:“诸贡生请起,落座。”
众人便站起了身,坐到了自己的考位上。
梅若初和穆二胖他们因为名次好,眼下就正好在第一排,跟熙和帝近的似乎连他的呼吸声都能听到。
他们听熙和帝的声音格外年轻,当然也对这个跟自己年岁相当的皇帝有些好奇,但按规矩他们是不能向上看的,所以都只眼观鼻鼻观心地等着发卷。
穆二胖会试考第三,他自然就是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
早在县试的时候,他就坐在主考官眼皮底下考过,但皇帝跟知县的威压那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他的心也不由跳快了几分,不由想到殿试环境是很好,环境宽敞又通风,但是如果能像前头的考试那样,自己带行李进来就好了。
这会子如果点上一根他娘准备的熏香,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兀自出了会儿神,穆二胖才算是真正的静下心来。
他依旧没有抬眼去看天颜,只用余光观察一下左右——沈傲霜一如既往地正抱着胳膊、闭着眼,老神在在地假寐。
卫奚也正在用余光打量他,看样子也是有些紧张。
更远一些的梅若初,他就瞧不见了,不过梅若初素来是几人中心理素质最好的,则也不需要人操心。
至于在后头的卫恕和崔斐,他们离皇帝远,则应也不会太过紧张。
穆二胖跟卫奚飞快地交换了一个鼓励的眼神,两人便都不再分心去看旁人。
很快试卷下发。
殿试的试卷开头跟前头的考试一样,都是让考生先写籍贯和祖上三代履历之类的东西。
写完这些,才到正题。
正题一般只有一道,但题干会比前头长出非常多,一般是二三百字到四五百字左右。
题干都这么长了,考生所写的答案自然也要求更长,需要在二千字左右。
一个白日的时间写二千字策论,对考到这一步的贡士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难的,自然是要写好,好到脱颖而出,让皇帝记住。
虽前头说过,会试的名次一般就对应殿试过后的金榜名次,但每年当然也有例外。
毕竟皇帝才是一国之主,他的权利是非常大的。
不少史论那些不擅长、但擅长写策论的贡生,都在这时候卯足了劲儿想把自己的名次给提一提。
穆二胖深呼吸一口气,开始观题:
‘联惟帝王抚驭寰区、覃敷治化。必务本敦行、厚生正德。俾俗尚鸿庞……念小民之依、惟农桑是重……教化之不兴。以凡为士者、从事虚名、而末敦实学也。矫伪相煽……于民生士习得失之数、筹之熟矣。其各抒所学、以裨教养之隆。’
题目确实很长,但意思不难理解,穆二胖很快提取到了关键词——农桑和教育。
那么他的策论,自然是围绕着‘劝农桑,兴教育’这个主题来写。
有了方向之后,穆二胖心中微定,准备开始在稿纸上拟稿了,却莫名察觉到有到视线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他并没有下意识地去找寻那道视线,因为他知道身边沈傲霜和卫奚必然样是全神贯注地在看题,不会在这种时候四处乱看。
穆二胖不由心道难道是自己太紧张了,所以多想了?
到底答题才是要紧事,穆二胖闭了闭眼,不再去管那道若有似无的视线,提笔蘸墨,屏气凝神开始拟稿。
作者有话说:
注:“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是会试真题
策问也是真题,删改之后引用到这里。
原题更长——“联惟帝王抚驭寰区、覃敷治化。必务本敦行、厚生正德。俾俗尚鸿庞。兆人乐利。斯庶
几时雍风动之上理也。联仰荷天床。缵承祖宗大业。孜孜宵旦。期登郅隆。念小民之依、惟农桑是重。而犹志野余旷土、室鲜盖藏、未底家给人足之盛。将无游惰逐未者尚众.而秉耒耜者或京软。蠲租之诏屡下。星荒之令时举。率作兴事者素矣。其果争趋本业否软。行莫大于孝.守莫重于廉。汉有孝廉之科、其法犹为近古。自积习浮靡、 人鲜门内之行、士味一介之操。今欲使束修砥节、何道而可。教化之不兴。以凡为士者、从事虚名、而末敦实学也。矫伪相煽。中于人心。咸令惕然知返、着诚去伪、抑何术之从也。夫野有醇风、斯朝多端士。匿情饰貌、滋长浇凌。孝弟力田、幸臻美俗。其说可悉指软。尔多士盱衡古今。于民生士习得失之数、筹之熟矣。其各抒所学、以裨教养之隆。”
第二百零四章
说到农桑,穆二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做诗文功课的时候,背过唐玄宗的一句诗,叫‘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农桑大兴之后,百姓的生活必然富足。
而《论语》中有言语:既庶富之,既富教之。《春秋繁露》又曰:治民者,先富之,而教之。
理清楚了先后顺序,于是穆二胖提笔写到:农,天下之本也。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说清楚了农桑的重要性后,便该提出对策了。
穆二胖搁了笔,搔了搔头,开始细想。
兴农桑,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轻赋税。
但是赋税是朝廷的直接收入,国库现在是怎么个情况,他这种小地方出身的贡士还真不了解。
万一现在国库正空虚着,皇帝正为这个事儿发愁呢,他上来就提议砍掉朝廷的税收,肯定不对胃口嘛!
他思考搔头的习惯还未更改过来,不过到底在御前,不能把头发搔乱,便改为揉搓额头的发际线。
也就这会儿思考的时候,那道若有似乎的视线又落在他身上了。
穆二胖依旧没去管,只兀自思考自己的。
而此时能在这大殿之上,还能闲适地四处乱看的,当然只有坐在最上首的熙和帝了。
他是这科举最后一场的主考官,虽说九五之尊,其实这会子做点自己的事儿或者发会儿呆、坐够了时辰直接离场也无甚,自有下头的人代他监考。
但他确实对这继位以来的第二场科举大考重视的很,此时便已经开始用眼神打量这些应考的贡生。
尤其他还记得会试中排在前四的、那同府而出的四人,因此更是不由多看了他们几眼。
看过之后,熙和帝还挺满意的,倒不是说他这当皇帝的还颜控,希望臣子长得好看,而是满意他们的年纪——看着都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人,最大的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
这种人才选拔上来,才能长久地为朝廷效力。而且也不会如朝中老臣那般保守。
这么想着,熙和帝看着其中瞧着年纪最小的那个贡士,莫名觉得有些眼熟。
他日理万机的,一下子有些想不起来,瞧过一阵后便接着批阅奏章。
后头批阅到穆云川呈送上来的,汇报他灾情的折子,熙和帝恍然想起这小贡士像谁了。
想起来了,他再回想前后看过的贡士名单,又记起那几个贡士里头确实有个姓穆的。
那就是穆云川的弟弟了?
这么想着,熙和帝又抬眼看向穆二胖,正好看到他搁笔。
他赞赏地想到还别说,这小贡士文质彬彬的模样……然后他就看到穆二胖眉头一皱,开始搔额头了。
这怎么说呢?反正他跟穆云川接触不少,从未在他脸上看到过这么生动灵活的神情。
也难怪他前头一时间没把他们兄弟二人联系起来,平心而论,他们二人的五官确实有四五分相似,但穆云川尽管也面上带笑,给人的感觉却是冷峻,眼前的小贡士虽然故作严肃,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温润。
兄弟二人一冷一热,气质上迥然不同。
熙和帝兀自神游天外,突然听到一声轻咳。
这轻咳是殿内同样帮着主持会试的王尚书发出的。
这是在给他提醒呢,别一个劲儿盯着同一个人瞧,万一把人盯的发挥失常了,不还是朝廷的损失吗?
熙和帝同样轻咳一声,若无其事地收回了目光,接着干自己的事儿。
而穆二胖这边,他思考了一阵后,还是没敢从赋税方面大展拳脚,只略为提了一提在朝廷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减轻一下民赋。
写完这个,他又结合范蠡的经济思想,接着写道‘劝农桑,务积谷’。
等这一块写完,便该写教育了。
教化百姓的重要性从《论语》中便能引申出很多来。
而他重点写的,是秉承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如何从无到有建设教书育人的书院。
办好一间书院,看着不过是一件小事,教化几十、或者上百名学生。
但《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可见有些东西自来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着。
这块儿他写的可就顺手了,到底是翠微书院的少东家,他娘下头的二把手,帮着分担过不少书院事务呢。
因为写的太入神,他甚至连宫中提供的简单饭食都没吃,也没发觉午饭过后,熙和帝就离开了保和殿,就一鼓作气地在稿纸上写完所有心中所想。
最后他数了数字数,发现超标了——前头关于农桑的,他写了一千字左右。
而后头关于教育的,他则已经写了将近三千字了。
这就需要再删改和梳理了,穆二胖又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最终卡着正好二千字的标准,在试卷上誊写上了自己的策论。
等他誊写完毕,又再次检查过后,时间便已经到了下午。
穆二胖余光一扫,发现同排和第二排的位置上已经少了许多人。
当然梅若初和沈傲霜、卫奚他们也还是在的,但他们同样是早就停了笔,显然是在等他。
穆二胖便也不再停留,举手示意表示自己交卷。
梅若初他们也是这般,四人交了卷之后,方可从位置上站起身。
一站起来,穆二胖才发现原不是第一二排如此,其他位置上空着的也不在少数。
果然还是他写的太尽兴了,一篇策论写出了两篇的长度,删改又花费了不少时间。
卫恕和崔斐是早就写完了,跟着宫人出了宫,等在外头了。
见到他们四人出来,他们迎上前,询问道:“写的不顺利吗?怎么这样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