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郡王跌坐在椅子里,垂头丧气的直摇头,好半天儿没个声响。
但襄郡王也明白的,为今之计也只有赶紧进宫去负荆请罪,才是襄王府上下的活路。
想罢,襄郡王领着大爷、薛云上,捆着二爷进宫去了。
殿下,父子四人伏在地,襄郡王更是痛哭流涕,大哭教子无方等话。
皇帝要听的那里是这些,自然大为不悦。
待襄郡王哭罢,皇帝睥睨着地上跪伏着的薛云上兄弟三人。
见大爷欲语还惧的样子,皇帝就十分看不上。
二爷到底还是知道怕了,此时在地上战战兢兢的,皇帝冷哼了一声。
只薛云上端端正正跪伏着。
自打薛云上和皇上互通“家书”以来,就是如今也不时有书信的,皇上对这个堂侄就喜欢得不了,有时比对熙皇子还亲近的。
所以这会子皇上就直接问了薛云上,以为如何的话。
薛云上向上又磕了一头才启禀道:“启禀皇上,臣二哥虽有罪过,可到底也不过是被有心人蒙蔽利用了。还请皇上开恩,让臣等一家将功折罪。”
皇上道:“哦?那你们想要如何将功折罪?”
薛云上重重往地上一叩首,“臣愿领命彻查此案,并立下军令状,若不能还皇子清白,甘为枭首。”
莫说皇上了,就是襄郡王人等也大为吃惊。
不管襄郡王如何偏心,可薛云上到底也是他的儿子,襄郡王一时也顾不得是在御前,斥道:“三儿,你在浑说什么?襄王府何时轮着你做主了。”
而大爷和二爷早惊讶得哑口无言了。
皇上从御座上走了下来,冷笑对襄郡王道:“同是你的种,好歹却是再明显不过的。”
襄郡王越发羞愧难当了。
大爷则懊悔不已,后悔未在薛云上前头担当下来,却忘了方才他自己的几番惶然踟蹰。
皇上将薛云上扶起,还道了声,“好。”心里想的是愈发要将薛云上培养成新皇的左膀右臂了。
父子四人回到襄郡王府,襄郡王想要对薛云上说甚,却羞于启齿,只是一味的唉声叹气。
大爷则是在心里几番打算,如何也插手案子才好,自然的在薛云上立军令状前,他是不好表明态度的,不然可能连着他也要立下军令状。
而二爷则越想越觉着委屈,忽然站起就对薛云上一甩衣袖,“我的事儿,不用你管。”完了,就大步出了宣瑞堂。
襄郡王见了登时气得抖衣乱颤,直骂,“逆子。”
襄郡王也知道这些年为了栽培长子,对次子多有疏忽了,才让他闯下这样的滔天大祸,再不管束就迟了,于是道:“再不能放任他如此了,此事一了,便送他到西北军中历练几年吧。”
大爷听得当下便跳了起来,“父王,这如何使得,西北是什么地方,莫说二弟这样从小的娇生惯养的,多少人去了都要脱层皮。”
襄郡王那里会不知道的,可只怕这案子一了,二爷死罪可免,活罪却难逃了,还不如他自己就开发了,那时就是皇上也没话说了。
薛云上冷眼瞧着襄郡王和大爷说话,不多时便起身告辞了,他还要去安抚王妃。
王妃如今身子不大好,倘若听说了他立了军令状的事儿,只怕是要再不肯将养了的。
所以薛云上从正院出来,就去了王妃养病的小院。
果然薛云上才说罢,王妃就惊得脸色煞白,直捶打着薛云上,“你这不孝子,他们闯下的祸事,凭什么要你去担着?”
薛云上先把屋里得人都打发了出去,跪在地上好生劝了王妃半日,又细说了他的打算,王妃这才稍稍安下心来。
优昙婆罗院里,太妃一听说此事,当下就把一个玉碗给摔碎了,气得直骂,“他这是翅膀硬了。你去回你们国公爷,就说我的话,这事儿谁都不许出手,给安哥儿一个教训正好。等他知道厉害了,再救他才不迟。”
薛云上回到榴绯轩更衣,便听说韩氏昏厥过去了,不问也知道是为了什么。
药油抹了好几遍,韩氏才转醒过来。
韩氏一醒过来,就扑到薛云上怀中哭个不住,薛云上对她说什么都不中用,还要回娘家去求韩尚书帮忙的,闹得鸡飞狗跳的。?
☆、第 113 章
? 最后闹得无法,薛云上不放心只丹玉和映雪这两人的,又叫来两个稳妥体面的婆子,随韩氏一并回她娘家去了。
罢了,薛云上这才回了东厢书房,也不知在忖度什么,少时取过一旁的雪浪笺,又提笔舔墨书写了起来。
叶胜男端着茶盏进来,只见薛云上头也不抬只一心疾笔行书,到了书案边放下茶盏了,才听薛云上道:“你可是也觉着我鲁莽了?”
正说话,就见薛云上一封信写罢,拿起轻吹墨迹,完了,又放一边,“这信一会子你让汉广找人送云南安南王府去。”
叶胜男伸手去拿起信笺,正要折叠,就听薛云上又道:“这攸关的你的身世。”
闻言,叶胜男手上顿了顿,“云南?”罢了,叶胜男又两眼略垂了垂,拨拨耳边的发丝,道:“三爷这又是何必的,就是找出来了又如何的。不管奴婢亲生的父母是个什么人家,奴婢回去不得了。”
薛云上道:“为何?”
叶胜男道:“三爷可是想着,倘若奴婢家里是个大家名门的,三爷是自然没有不放的,奴婢回去就是小姐了,再不用委屈的?”
薛云上道:“难不成不是?”
叶胜男笑道:“三爷想的自然好,只是三爷再想一想。不管奴婢原来是个什么出身,如今为奴为婢这么些年了,那样的人家岂会还能再容奴婢这样有辱门楣的人回去的。奴婢若是个小子还罢了,可奴婢不过是个丫头,那时只怕连门都进不去,便预备了一副嫁妆,打发奴婢到那个山旮旯里嫁了。”
说罢,叶胜男还是将信折好了装进信封里,又道:“倘或奴婢家里就是个破落户,那还不如在王府,在三爷身边伺候的。”
薛云上放下笔,道:“这些我自然也想明白了的,可不管如何你该有个正经出身的良籍。也是我的私心,你进门虽只是我的二房奶奶,可我终究还是想三媒六礼地把你抬进门来的。那样就算比不得韩氏,到底也不是别人能比的。”
叶胜男一时也不知该如何答言的,便只嗔道:“三爷如今还有心思想这些个没要紧的,眼前可是大难关,三爷要怎么过去?”
薛云上这才又取笔,道:“这怎么是不要紧的事儿,对我来说是再要紧不过的事儿了。也不瞒你说的,这回我强出头也有你的缘故。”
叶胜男惊诧,“我?”
薛云上又道:“这回祖母是想借你身世之事,引我试足云南。虽不知那里有什么等着我的,但云南看似是安南王的地界,其实又何尝不是熙皇子的根系来源之地的。”
叶胜男又连忙道:“那三爷为何还要去信为奴婢找寻出身的?”
薛云上用笔端轻点了点叶胜男的鼻尖,道:“我对你的心思,祖母是再清楚不过了的,倘或我半点动静没有就不像了。云海那小子如今已受封,云南那地界上他就是地头蛇,我去信问他总比就这么打发人去的强,还不必同熙皇子的人对上。那样就算那地界儿上真有什么事儿,我也有如今这摊子事儿在拦着插不上手,祖母也就没话说了。”
叶胜男点头,“三爷想得明白就好。只是如今三爷揽下的这摊子事儿,可不是什么好糊弄过去的事儿。稍有不慎,三爷前头的功夫可就要都功亏一篑了。”
薛云上笑道:“其实这事儿,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只看咱们要怎样的结果。”
叶胜男不解道:“三爷这话,奴婢不明白。”
薛云上道:“再简单不过了的,若是非要查出幕后真凶的,这事儿在玉桂儿死了后,自然是难比登天的。”
闻言,叶胜男登时骇然,“什么,玉桂儿果然死了?”
薛云上长叹道:“死了,才进慎刑司就死了。就连玉桂儿的家里也都那么巧的,死在开春的时疫里了。”
那岂不是就算知道玉桂儿的真正出身来历,也死无对证了?
叶胜男顿觉着老天不公,竟然一次又一次地庇护着宋家逃过劫难。
正当叶胜男对天悒郁不忿时,就听薛云上又道:“可若是只还熙皇子清白,就容易了。”
叶胜男又怔了,“这同要查出真凶,不是一回事儿的?”
薛云上摇头,高深莫测道:“非也。要还熙皇子清白,只需敲山震虎足矣。”
“敲山震虎?”叶胜男越听越不知道薛云上在打什么闷葫芦的。
薛云上这才终于落笔,一面写,一面道:“依你所说,倘若玉桂儿当真是宋家当初安进宫去的人,那玉桂儿的出身便应该都是假的。我问你,你若想往宫里安插耳目,除了同那人摘干净,以便那人事情败露了牵扯不到你身上外,还会如何?”
叶胜男想都没想,便道:“自然还要拿捏把握住那人的把柄,又或是那人的真正家眷。”就像当年,宋家把她娘握在手里,不怕她反叛的。
薛云上顿了顿笔,道:“这就对了,所以玉桂儿的真正家人应该还在宋家。”
听罢,叶胜男这才明白薛云上敲山震虎的意思。
薛云上的信也写完了,抬头道:“明白了?”
叶胜男不情不愿地点头,可就这么让宋家躲过去了,她心里到底意难平。
而在韩家。
韩氏慌慌张张的娘家来,韩夫人还当她又闹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儿来了,回来求救了,正又要劝说女儿就听韩氏说:“不得了娘,三爷他被王爷逼着给我那不争气的二伯子顶罪了。爹和哥哥们可在家,赶紧想法儿救救你们女婿啊!”
韩夫人一听打了个哆嗦,“此事当真?”
韩氏道:“这样的事儿女儿如何还敢戏言的。祸是他们二房闯下的,若不是王爷威逼了,三爷又怎会傻傻地立什么军令状,给他们二房出头的。”
韩夫人沉吟道:“还真是外头传的,除了先头王妃所出的长子和次子,其余的襄郡王一个都不放心上的?”
韩氏又哭道:“可不是。王爷一心一眼的就只有大房和二房。我那婆婆都给王爷生养了两子一女,还不是被王爷禁在一处小院里的,那可是堂堂王妃。”
这些并非是韩氏有意说偏了,以乞韩家的救援,她是真这么想的,也是她亲眼见的。
襄王府里的事儿,韩夫人只在外头听说了些影影绰绰的闲言碎语,如今女儿已嫁进王府去了自然比谁都知道得真切了,所以韩夫人对女儿的话没有不信的。
“那太妃就不管管?”韩夫人忙道。
韩氏揩拭了下眼泪,道:“祖母还如何管得了,更别说如今她还病着,还将养不将养得过来,还不知道呢。”
“什么?太妃病了?”韩夫人惊讶道。
韩氏道:“都病了好些天儿了。”
韩夫人道:“那你怎么不给家里个信儿?”
韩氏道:“也是祖母的意思,太后和祖母好,怕传出来把宫里都惊动了。”
韩夫人顿时也坐立不安了,“难怪你公公敢逼着女婿顶罪的,原来想着头上再没人了。不成,赶紧让你爹拿个主意的才成。”
韩氏也一迭连声地说赶紧打发人去请她爹回来。
韩尚书在家时,虽颇爱重韩夫人,又多是宠爱韩氏的,可一旦攸关公事,韩尚书便不会纵容了,所以一听韩夫人和韩氏哭诉完后,就算韩尚书比她们娘两还要清楚原委的,也知道这是皇上对薛云上历练和考验,所以并未对她们透露半句,只喝斥她们不许瞎掺和。
韩氏也是豁出去了又哭又闹的,终究不中用,还是薛云上指来的两个婆子略使了几分里才把韩氏带回的襄王府。
回到榴绯轩,韩氏却一个劲儿的哭。
在优昙婆罗院的薛云上听说后,无法,只得让太医给开了一副安神汤给韩氏。
韩氏吃了安神汤,这才能睡下了。
到了翌日,就好似都说好了一般,京中各大书院的学子连名痛陈熙皇子的折子,就扎堆地来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