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一开,就见万丽儿在里头惊恐万状地看两个婆子。
两婆子那里有那功夫问的,把张欢喜往里头一扔,把门一关就走。
张欢喜也知道是出不去了,只知道坐在地上哭。
万丽儿方才道那两个婆子是叶胜男叫来的,是来灌她们绝嗣汤的,现下是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但也像是被抽去了筋骨般,整个人瘫软在床。
再说上房里。
叶胜男对釆蘩和萚兮道:“太莽撞了。若我这碗是真绝嗣汤,你们怎么样?”
釆蘩和萚兮相看一眼,苦笑道:“不瞒三爷和两位姐姐,来服侍三爷的前一日,妈妈便让奴婢吃过绝嗣汤了。说是这样奴婢们才能一心一计地服侍三爷,不会生不该有的奢念。”
叶胜男和关雎一阵惊诧,一时间思绪万千的。
了续斋里的事儿,次日一大早太妃便知道了。
太妃听闻后道:“如此治标难治本的,到底非长久之法。也罢,当日我便瞧出来了,依怙这丫头好虽好,心肠却太柔软。”
馨和郡主点头,道:“年轻,还不知道人心叵测。想当初,伏流那丫头还是从小便服侍我的情分呢。我万般宽待于她,没想却纵得她连郡马爷的床都敢爬了。唉!”
太妃思忖片刻后,道:“罢,也该都敲打一番了。”
馨和郡主一听有些怔,太妃话里的“都”字耐人寻味,可知太妃要敲打的不止叶胜男一人。
可除了叶胜男还有谁?
太妃把封嬷嬷叫了来,吩咐道:“你亲自去了续斋走一遭,赏那二人绝嗣汤。”
封嬷嬷答应了“是。”便去了。
也是了续斋院门才开,封嬷嬷就领着人来了。
看门的宋婆子忙上前问道:“封妈妈今儿可真早,可是太妃有话?估摸这会子三爷也该起了的。”
封嬷嬷道:“不必惊动三爷。我只问三爷屋里的张姑娘和万姑娘可在?”
宋婆子一听,直暗道:“好悬昨夜没让张欢喜那死丫头跑了,不然今儿寻不着人,这罪过岂不是咱几个担了。”
想罢,宋婆子打叠起笑脸回话道:“在,在,自然都在她们自个儿的厢房里。”
封嬷嬷带着人一走,宋婆子想着封嬷嬷的来势汹汹,就赶紧往薛云上上房里回的。
叶胜男和薛云上听闻消息匆匆赶来时,就见张欢喜和万丽儿被四个婆子按倒在地,强灌汤药。
“姨母,你这是?”叶胜男看着地上鬓松衣乱,哭得满面泪涕的张欢喜和万丽儿,问道。
封嬷嬷僵冷着面孔道:“和你不相干。这是太妃赏她们的。”
叶胜男一怔,回头看门外的薛云上,只见薛云上也在拧眉。
一碗汤药灌完,万丽儿绝望地歪倒在地,再不动了。
张欢喜却还在挣扎,两婆子一松开她便自己抠喉咙,要把汤药吐了出。
封嬷嬷见了也不拦,只是看张欢喜吐完后,又道:“给张姑娘再喝一碗,直到她再吐不出来。”
薛云上忙道:“这位妈妈有所不知,这两个丫头素日颇没规矩,我正打算今儿就撵她出去了。”
封嬷嬷向薛云上一福身,道:“回三爷的话,三爷要如何处置她们都不相干。只是药是太妃赏她们的恩典,除非她们死了,不然都得喝了。”
搬出太妃来,就是薛云上也不能再多说了。
张欢喜到底是姑娘家,可见最后是再抗争不过了的,生生被灌了六碗汤药,弄得一头一脸的,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封嬷嬷领着人这才去了。
见人一去,张欢喜复又像疯了一般地往外冲去,可在院门处又被拦下了。
薛云上知道了,道:“让她去吧。”
张欢喜这方能跑出了续斋去。
没半日的功夫,就听说张老六到襄郡王外书房跪着,哭天抹泪地让襄郡王做主。
只是,没一会子张老六便被人叉走了。
馨和郡主这才知道,太妃要敲打的人还有襄郡王。
而襄郡王也知道太妃这是在告诫他,苏二奶奶意图秽乱三房的事儿,她知道了,如今她很不满。
这一日,叶胜男都似若有所思的恍惚。
若不是薛云上一直盯着她,叶胜男能把洗脸水给他喝了。
薛云上只得把叶胜男拉过来,往炕上一按命她坐老实了,道:“你这是在做什么?可是在想这事儿若不是你起头,她们也不能如此了?”
叶胜男默不作声。
薛云上递给叶胜男一盏茶,道:“当日我能有心要试验于你,太妃又何尝没有的。就算没你起这头,她们二人也是迟早的事儿。你看釆蘩和萚兮就是榜样,没有让欢喜和丽儿她们是例外的。”
叶胜男思思默默好一会子,才道:“三爷是早知道会如此,这些年屋里才没有通房的?”
薛云上长嘘一口气道:“都是大好的年华,何苦害了她们的。也罢,事到如今我这一亩三分地总算是安生了。”
经此一事,叶胜男做事儿倒是越发的谨慎了。
至此暂且不提王府之事,说一说朝堂之上。
大爷薛云起有意借如今圣恩正隆的泰昌伯之手举荐,正正当当地入六部当差,没想后宅却出了这样的岔子,让他的谋划功亏一篑。
泰昌伯也知是自家女儿理亏,只是到底是自己的骨肉,便伏低做小几次三番来王府,只求王府能瞧在他的脸面上高抬贵手让女儿与姑爷和离,为女儿保全最后一点子名声。
可二爷薛云来正羞愤当头,恨不得吃了苏二奶奶的心都有的,如何还能理睬,自然几次三番驳了泰昌伯的脸面。
泰昌伯面上不敢有怨,可心里是如何作想的,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从大爷薛云起几次欲登门造访,泰昌伯都抱病不见,便可见端倪了。
而薛云上有郑国公府在朝中周旋。
郑国公虽不如泰昌伯这般深得圣上宠信,到底门下还是有些人能在皇上进言的。
那户部的差事自然落薛云上头上了。
只是薛云上入户部当差没几日,江南两淮盐课便出了件大案。?
☆、第 30 章
? 那日皇帝收到新任江南盐政庞大元的密奏,其中奏报:“上年友公奏请预提甲x年纲引,令地方各商每引缴纳银两,三两四两不拘,以备公用。共缴贮运库银三十二万三千有奇。”
密奏中所提的友公,正是庞大元的前任盐政。
而纲引,又俗称盐引。
民间盐商若要贩营盐业,必得具有盐引,否则便要以贩私盐而论处。
前盐政友公友大人以甲x年盐引不足为由,奏请预提次年盐引份额,得银三十二万有余。
皇帝得奏报,一时竟想不起有这笔项数的,便急令户部查阅历年文档。
户部彻夜查找,竟未能找到相关的文册。
可见这笔预提盐引项数的猫腻。
皇帝暗自打算了一番,又唯恐打草惊蛇了,便密令江苏巡抚石宝通,会同庞大元密查此案。
石宝通与庞大元彻查方知,那三十二万两银子不过是冰山一角,故此不敢隐瞒,如实呈报皇帝道:“两淮预提盐引之法已有二十余年之久,早成旧例,其中所得共计一千多万两,其中三百多万两不知所踪,还有六百多万为各地盐商所赊欠,至今尚未缴清。”
这二人还暗指历年盐政、巡盐御史等均有营私舞弊之嫌疑。
罢,石宝通和庞大元便都积劳成疾,抱病不起了,道是有负圣恩,不能再为圣上分忧,奏请告假养病。
皇帝准了石宝通和庞大元所奏,又惊闻两淮盐课亏空数额如此之巨,大怒,当下特命都察院右都御史容高为钦差,出勘彻查此案。
容高不负圣望,案情很快水落石出。
也因如此,容高方才明白为何石宝通和庞大元会忽然抱病不起。
原来案子并非复杂,难却难在案之犯着实难拿。
涉案之人竟然从当地盐商,到朝中内阁、后宫皆有,牵连之广,大出人意料。
就薛云上所知,这位前任盐政友公友大人的叔父,正是如今内阁辅臣友阁老。
而此任巡盐御史廖启东则是世勋之后,其妹是敬妃。
更巧的是,这位巡盐御史家中还与馨和郡主的夫家有亲。
可知稍有不慎,就是襄王府也要牵连其中。
然,更让皇帝震怒的是这些人还官商勾结,相互包庇开脱,拒不认罪。
容高奉旨严查,但友公等人到底是朝廷命官,无旨不得擅自抓拿。
无奈之下,容高只得拘来友公家里的总管事。
当日堂上,容高将友大人贪赃二十六万两有余的罪证摆友公家管事面前,令其招供。
没想这位管事却是个胆大包天的,不但睁眼说瞎话,还满口胡言,说这些二十余万两银子是两淮盐商暂存他一个管事处的,以期他一个小小的管事代为购货与古玩等物的。
管事还言辞凿凿友大人并不知情,所以非行贿受贿。
盐商闻讯,亦异口同辞,大呼冤枉。
皇帝听闻,深以为盐商乃此案祸首,当下便下了道谕旨定两淮盐商越权办差、冒滥支销和行贿盐政等罪。
只是户部尚书郑承付谏言,江南盐商千丝万缕早已结成商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郑承付还启禀道:“且历年来盐商常于农耕、水利和赈灾等倾囊相助,多番解朝廷燃眉之急,并非全是害群之马。”
郑承付又进言,可将两淮盐商递解进京,以证人而非罪者待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个击破,终大破江南官商的攻守之盟。
为江南民生计,皇帝不得不再下谕旨,宽恕两淮盐商,但又言贪赃盐官不可轻恕,让容高从严查处。
容高在两淮如何查处且不提,只说不出半月,便被递解进京的两淮盐商。
事到如今,这说服盐商的人选至关重要,一时竟让皇帝踟蹰了。
此案牵连甚广,此时再看殿上满朝的文武,却无一人让皇帝觉着是可信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