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魏若正和李浩淼在京郊别院小住。
李浩淼原打算册立太子后,就上书让恒哥儿接任安国公的位置的。
但老太君却劝住了他。
她对李浩淼说,国公的女儿和国公的妹妹到底不一样,橙姐儿的亲事现在还没定,再怎么的也得把她的亲事定了才能说让位的事情。
李浩淼为了女儿,只得暂时按下了上书的心思。
不过他虽没有上书,却逐渐把大部分事务都交给了恒哥儿处理,魏若这里也把内院的大部分事务交给了恒哥儿媳妇处理。
一时间,这夫妻两人竟空闲了下来。
李浩淼见儿子们都有媳妇陪着,女儿们又各有各的事情,老太君和老夫人那里也有儿媳孙西门伺候着,便生了要带魏若出来小住的心思。
他私心里觉得魏若前些年一直管理家事实在是太辛苦了些。
老太君和老夫人不近同意了李浩淼的请求,还对他说让他趁着年轻多带魏若出去走走。
“横竖你们儿女多,万事都不用太操心了。”老太君是这么对李浩淼说的。
李浩淼原打算带魏若走远一些的,可魏若却觉得橙姐儿的婚事还没定下来,只肯在京城周边游玩。
李浩淼只得罢了。
两人一边为橙姐儿寻摸如意郎君,一边不时的抽时间在京郊小住,或是去京郊周边游玩,这日子过的倒也惬意。
橙姐儿的婚事定下来后,魏若总算能彻底放下心来了。
晏哥儿和敏哥儿都是男孩,且他们又不是长子,只要姑娘性情好,人品过关就行了。
她倒不用太操心他们的事情了,接下来的时间她就多陪陪李浩淼吧。
说起来她们前些年要么为了儿女奔波,要么为了前程奔波,倒真的没有两个人认真相处的时间。
坐在去往京郊别院的马车上的时候,魏若牵住了李浩淼的手。
“怎么了?”李浩淼抬头看向魏若。
魏若笑容温柔的道:“等两个女儿的婚礼办完了,你带着我去远一些的地方走走吧。”
李浩淼欣然点头,这是他早就想做的事情,只是他的若若一直为了孩子不肯去罢了。
马车驶过热闹的街市。
小贩的叫卖声和孩童闹着要吃糖的声音从马车外传了进来。
马车里,这对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夫妻,听到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声音,默契的相视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135章 橙姐儿番外(一)
要说起这京城底蕴最为深厚的书香世家,杨家敢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了。
自开朝起,杨家代代都有人中进士,并入朝为官。
杨家老爷子更是帝师,当初曾亲自教导启和帝临帖读书。
自启和帝登基后,他就致仕了,每日里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
不过他虽致仕,但杨家却仍旧辉煌。
杨老爷子的子侄在二十年内连中五个进士。
这份战绩自是让京城乃至整个大周朝的书香世家羡慕不已。
要知道如他们这样的人家,每代能读出来一两个进士已实属不错的了,有些人家甚至两三代都出不了一个进士。
如杨家这般着实让人眼红。
不过杨老爷子的子侄中了进士后并没有留在京内做官,而是外放到地方去了,也因此杨家到了杨老爷这一代并无人在京内做官。
杨老爷在地方上待了二十余年,方才因大皇子叛乱,京城内官员缺失一事回了京城。
在问过杨老爷子的意见后,杨老爷并未进人人都想进的吏部和刑部这样的热门地方,而是进了工部,在工部过起了浑水摸鱼,不对,悠闲自在的日子。
杨老爷的家眷也跟着他一起回了京城其中就包括杨老爷引以为傲的儿子,整个杨家未来的希望杨容彦。
杨容彦今年十七岁,去岁刚刚通过了举人考试,正回京准备进士考试。
他自幼就跟在祖父杨老爷子身边启蒙,直至六岁才被杨老爷子送回到父母身边。
杨老爷子素喜这个孙子的聪颖与稳重,即便孙子去了地方上,也不放松对他课业的要求。
每旬都会写信过去询问杨容彦的功课,并且给予指导。
杨容彦十岁时就以案首的身份过了秀才考试,杨老爷原打算让他再接再厉考个举人闻名大周的。
可杨老爷子却不愿让孙子如此张扬,他写信给杨老爷和杨容彦,对他们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容彦虽有才学,却无实际处理事务的经验,纵是年纪轻轻考中了举人和进士,进了官场做官,也会吃亏。
他让杨容彦不要急着考举人,而是趁着跟父亲在地方外放的机会,到处走走,看看各地的风土人情,看看各地百姓的真实生活,了解民间疾苦。
于是杨容彦便放弃了考取进士的想法,开始随着祖父的幕僚一起在田间地头行走。
他跟着中原的百姓下过地,也跟着山里的百姓进山打过猎,还跟着幕僚一起在市井间摆过摊位。
如此一两年下来,杨容彦算是了解到百姓的生活有多么不易了。
杨老爷子看火候到了,便又让幕僚和家奴以及家中的子侄陪着这个孙子去各地游学,拜访那些名师隐士。
几年下来,杨容彦不仅于学识上更进了一步,为人也更加稳重了。
恰逢此时太子册立,陛下召开恩科。
杨老爷子觉得孙子已经历练够了,便让杨老爷一家回了京城。
杨容彦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举人的考试,也因此引起了启和帝的注意。
启和帝看到杨容彦的文章后,大为喜悦,说杨容彦的文章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言语平实,见解深刻,倒比一般进士的文章写的都要好。
启和帝的夸赞让杨容彦成为京城内勋贵和朝臣们注意的对象。
那些朝臣们还在想着要如何结交杨家,而那些官眷们在查清楚杨容彦的身世后,立马动了心。
媒人们络绎不绝的往杨家跑。
杨夫人早得了公公和夫婿的嘱托,让她不要答应那些勋贵之家的求亲,只捡那身家清白,性格稳重的女孩。
也因此一大波勋贵之家的女孩被挡在了门外。
魏若原本没把杨容彦作为女婿的候选人的,可有时凡事都抵不过赶巧这两个字。
三月份的时候是女儿节,各家长辈都会带着女儿们去京郊踏春。
魏若有意为女儿寻婆家,便也带着女儿们一起去了京郊参加林安大长公主的宴会。
恰巧林安大长公主的妯娌与杨容彦的母亲有亲,便也递了帖子给杨家。
杨夫人便也带着妯娌和儿女子侄们来到了京郊。
杨家的幄帐和安国公府的幄帐原本是不在一起的,两家孩子自也没有碰面的机会。
偏偏橙姐儿在幄帐里待的有些闷了,便戴着帏帽,和丫鬟一起去了河边散步。
她沿着岸边走了几步路,透过岸边的垂柳,看到对岸那一派姹紫嫣红的美景后,便动了作画的心思。
恰好这附近也有贵女在树下搭了一个小幄帐,在这里作画。
橙姐儿便让丫鬟们也跟着搭了个小幄帐。
她的幄帐恰好就搭在了杨容彦妹妹的幄帐旁。
第136章 橙姐儿番外二
杨容彦素来是个沉稳端方之人。
他自幼年起就生就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孔,行事也颇为方正。
他如此作派自是极得其家中父祖喜欢,只是其母亲和姐妹却是与他亲近不得。
杨容彦的妹妹蔷姐儿看到兄长过来,就做出了一副欲哭无泪的模样。
“哥哥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蔷姐儿强做出一副笑脸问杨容彦。
杨容彦怎么能看不出妹妹的勉强之色,他忍不住摸了摸鼻子。
他也不是不想和姐妹亲近,只是她们一看到他就有些怯怯的。
他就不知道要如何与她们相处了。
“娘那里的人有些多,我出来走走。”杨容彦言简意赅的对妹妹道。
蔷姐儿常跟在母亲身侧,自是明白哥哥为什么过来了。
一定是那些官眷家的夫人都跑到母亲那里去相看哥哥了,哥哥有些受不住,便出来找她了。
思及此,蔷姐儿忍不住偷笑着看向哥哥。
说起来她哥哥其实长相甚是出色,身姿也甚为挺拔,看起来就是一副玉树临风的模样。
且他又不像一般的子弟那般纨绔,不仅学业甚好,行事也颇为方正,难怪那些官眷们都想把他带回家做女婿。
就在蔷姐儿兀自偷笑的时候,她的丫鬟笑容满面的走了进来道:“安国公府的姑娘在咱们隔壁扎了个幄帐,她们府上的丫鬟送了些新鲜的果子给咱们。”
这也是应有的道理,如她们这样的人家在京外扎幄帐时,总会给四邻送些东西的。
蔷姐儿刚刚只顾着与哥哥说话,倒是忘了这回事。
她连忙打发丫鬟将母亲杨夫人准备好的回礼送给安国公府上的姑娘。
至此,两家人就各在各的幄帐里作画。
杨容彦不想去母亲那里被那些官眷夫人们围着看,便坐在妹妹的帏帐里,一边看书一边喝茶。
看到正酣畅处时,杨容彦就听到外面传来几个女子的声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