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秋无奈地摇摇头,李渐鸿却笑了起来。
“三哥有一个儿子。”李渐鸿说,“你见了他,定会喜欢。”
“藏在什么地方?”李衍秋问。
“上京,过得几日,待你登基了便去接他。”李渐鸿说。
李衍秋答道:“定将视若己出。”
李渐鸿点点头,兄弟二人沉默良久,李衍秋又说:“要迁都了?”
“西川终究是牧家的地盘,便留给牧家吧。”李渐鸿沉声道,“当初迁来西川,我便是一直反对的。”
李衍秋说:“你须得提防他。”
“眼下万万不能动他。”李渐鸿说,“新朝未稳,川中士族盘踞,只得先行蛰伏。”
李衍秋长长叹了口气。
李渐鸿吹了声口哨,在殿内显得尤其突兀,外头有侍卫推门进来。
“将那家伙带进来。”李渐鸿说,“也是时候了。”
李衍秋说:“你本该放任昌流君杀了他,何苦呢?”
“不想再杀了。”李渐鸿疲惫地说,“这一路,杀的人够多了,牧家想不想对付我,也不在这么一个人身上。”
不片刻,手下将武独带了进来,武独一脸青肿,身上的伤都包裹住了,手上缠着绷带。
“说吧。”李渐鸿靠在龙椅上,李衍秋坐在一旁,看着武独。
“你的话,决定了谁活,谁死。”李渐鸿闭着眼睛,“包括你自己的一条性命,说。”
武独沉默注视着地面的白玉砖,白虎纹栩栩如生。
“我留你一条命,不是想看一个哑巴。”李渐鸿说,“赵奎的计划里,牧旷达参与了多少?”
“没有。”武独说,“忘悲大师有一名徒弟,也是杀手。”
“牧旷达说的?”李渐鸿问。
“将军说的。”武独答道,“他想请此人来对付陛下。”
李渐鸿问:“牧相答应了没有?”
“没有。”武独答道。
“拒绝了没有?”李衍秋又问。
“也没有。”武独答道。
李衍秋笑了起来,说:“当真老狐狸。”
“还有什么?”李渐鸿说,“若是我部下,这么问一句答一句,说不得问到第二句,脑袋便会被我斩下来。”
武独答道:“从头到尾,他只说不做,没有证据。但他确有不臣之心。”
“不臣之心若能定罪。”李渐鸿说,“这天底下不知有多少人早已死了,罢了,且先留他一命。”
武独抬头,看着李渐鸿。
“你走吧。”李渐鸿说,“随你去何处。”
武独退后一步,犹豫不决,其时,殿外大门洞开,信使气喘吁吁地冲进,跪在殿前,双手捧军报呈上。
“元人南下,十万骑兵围困上京,耶律大石求援!恳请陛下一解上京之围!”
李渐鸿刚回西川,后院突然起火,一时间竟令他不知所措。
元人来得实在太快,赵奎前脚刚把戎防军抽调走,元人便长驱直入,打进了辽国领土,更麻烦的是,辽人几乎毫无抵挡之力,胡昌城以北的领地大片沦陷。中京已派出军队前往支援,耶律大石火速召回李渐鸿借走的军队,希望他能一救燃眉之急。
“臣以为,不可出兵。”牧旷达说。
西川金殿等了将近十年,终于等来了一位所有大臣都得俯首帖耳的主事者。
然而李渐鸿未曾皇袍加身,那脾气与历任皇帝也有所不同,大臣们逃过一场来自赵奎的清洗,极尽忠诚地劝说他此时正是一举拿下辽元的最好时机——理由很简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淮水之战以来,等了这么多年,才等到一个元辽大举开战的机会,当年上梓与京师大仇未报,怎么能擅自出兵?
退一万步说,把借来的辽军还回去,也就是了。
不能失信于耶律大石,让天下人耻笑,那么慢点去,总是可以的吧?
陛下您为耶律大石守住了上京城,辽人报恩,乃是天经地义。
……
李渐鸿只是不耐烦地听着,眉头拧成一个结。
“陛下?”牧旷达试探地问道。
李渐鸿:“都说完了?”
殿内大臣俱眼望李渐鸿,早就听过北良王固执的性子,果然如此。
“陛下。”牧旷达说,“先皇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须得尽快登基,以安抚民心,出兵一事,大可从长计议。世间绝没有哪一国在没有国君的情况下,出兵前去协助邻国的,于情于理,都不妥当。”
李渐鸿答道:“先别忙着叫陛下,我答应你们了?现在去准备,四王爷明日便登基继位,兵部清点,盘余,明日午后出征。”
“可是登基都要选日子……”钦天监说。
李渐鸿瞥了一眼钦天监,钦天监跪在地上,说:“这不合规矩呐!”
“陛下。”牧旷达坚持道,“长幼有序,不可逾矩,哪怕是天家,也得遵守。”
“孤王被赵奎手下追得在北疆到处跑的时候。”李渐鸿随口道,“怎么就不见你们说长幼有序了?”
殿内肃静,李渐鸿的话中带着威胁之意——不让我出兵,便等着被翻案吧。
“那么陛下也须先登基。”牧旷达终于让步,说,“非常时期,可尽快完礼,陛下坐镇朝中,再派出颜州、虎贲军配合鹰队,袭击玉璧关元军防线,窝阔台不得不回军自救,如此,辽国之危可解。”
“辽国之危可解。”李渐鸿冷冷道,“可上京,就剩不下什么了。”
“元人打一城,自然屠一城。”牧旷达说,“如此业报,来日都将应在其子孙身上,昔年辽人铁蹄践踏我大陈国土之时,亦是如此,陛下,上京想必是保不住的。”
李渐鸿没有再说,随口道:“退朝吧,明日登基,一切从简,兵部吩咐下去,今夜准备粮草,明日午时,耽搁不发,自己提头来见,退朝。”
李渐鸿听了这么久,油盐不入,若谁敢阳奉阴违,想必这将成为史上第一个提着剑挨个亲手处决大臣的皇帝。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知道一个时代已经过去,各自摇摇头,唏嘘半晌,只得散了。
第35章 警示
“我实在不适合当皇帝。”李渐鸿朝正在廊下逗鸟儿的李衍秋说。
“牧旷达虽然恃权而重。”李衍秋咳了几声,答道,“却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且老而弥辣,有时候所言,也并非毫无建树。”
“何止毫无建树?”李渐鸿说,“他说得都对,可我办不到。”
李衍秋问:“什么时候登基?”
“明天。”李渐鸿答道。
“什么时候出兵?”李衍秋又问。
“明天。”李渐鸿依旧答道。
李衍秋说:“我去吧,还没见过我侄儿呢。”
李渐鸿摇摇头。
“好好歇着。”李渐鸿说。
“近日里病好了些。”李衍秋说,“托三哥的福,总算不必和王妃横挑眉毛竖挑眼的了。”
李渐鸿无奈,摇头笑笑,转身离开。
翌日,李渐鸿一身戎装,登台祭天,以国难时承位之礼接任帝君之位,意指北方故土尚未收复,不敢行大典,随后领军沿西北路出虎牢关,前往迎击元军。
此刻,上京迎来了抗击战的第五天,城墙残破不堪,元军引燃了城外的草原,浓烟与烈火滚滚而去,将整座城市笼罩在了漫无天日的晦暗之中。
去年的那场突袭给上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教训,这一次他们有着充分的粮米,然而再次赶来的元军,也已不再仅仅是去年那点人。第一轮攻击仅仅是他们的先头部队,而到这一天,陆陆续续抵达的增援,总数已将近十万人。
鲜卑奴隶拖着攻城车,抵达被烧得寸草不生的城外,耶律大石手头兵力已战至不足一万,巨石接二连三地飞来,集中攻击南城门,城墙破了又补,补了又破,巡防司以血肉之躯顶上,拼死抗敌,足足三个时辰外,才将元军的攻势再次顶出城去。
若再无增援,上京城不出十日,必将告破。
城中笼罩着惶恐的气息,段岭终于找到了赫连博与蔡闫。
“走。”赫连博只是简短的一句话,朝段岭说。
“往哪里走?”段岭铺开地图,说,“漫山遍野,都是元军。”
地图上已画满了圈,蔡闫说:“你连城门都出不去。”
昨夜有人舍弃妻儿细软,想偷偷脱逃,却被元军抓住了,杀了头挂在攻城车上,上京士气一度落到了谷底。
“为什么援兵还不来?”段岭问。
三人面面相觑,琼花院内,有人经过。
“不走,死!”赫连博朝段岭怒道。
“走也是死!”段岭答道,“除非外头开战,才有逃脱的机会!”
“等!”赫连博说。
蔡闫与段岭对视,段岭问:“逃出去以后去哪里?”
“我家。”赫连博说。
段岭明白了,赫连博想带他们回西凉。
“我不走。”蔡闫说,“我无处可逃,我爹、我哥,都为大辽战死了,我无论逃到哪里,都是丧家犬。”
赫连博看着蔡闫,许久后,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
“你,走。”赫连博朝段岭说。
“我不能走。”段岭说,“对不起,赫连。”
赫连博眼里带着询问的神色,段岭说:“我在等一个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